郴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12个,博物馆、纪念馆4个,公共图书馆11个。开展了广场主题文化活动,完成了福文化节、全国中小城市研讨会等活动的演出。文艺创作和演艺水平提高。创作演出的歌舞剧《郴州从远古走来》获第三届“三湘群星奖”金奖;昆剧《彩楼记》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省首届艺术节银奖和导演、剧本一等奖;花鼓戏《药都传奇》获全国映山红戏剧节银奖。文物保护卓有成效。新公布南塔等1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市城区东门口龙门世家古井中发掘出的500多枚东汉至三国初期简牍,属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填补了该时期的历史空白。 广播电视新闻事业日益繁荣。全市拥有广播电视台(站)259座(个);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83座,调频发射台和转播台12座;有线电视入户29.37万户;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91.97%、93.15%和22.2%。广播电视在宣传、推介郴州方面取得新突破。电视消息《有困难找政府》获全国广播电视评比一等奖,广播专题《殷切的关怀》获二等奖。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340个,卫生技术人员1.34万人,其中医生0.56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1万张。非典防治取得重大胜利,全市没有原发病例,也没有发生二代病例。开展的“健康快车”活动,使1301例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五届城运会排球赛、全省第三届农民运动会、全省第八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运动会、全省青少年乒乓球比赛、全市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和郴州市第二届老年人运动会。在全省第三届农民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和金牌总数二个第一;在全省第八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运动会获金牌、银牌和总分三个第一。年内,创建了全省举重和皮划艇、赛艇基地。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全年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43.5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2.63平方公里。全市空气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内。13个饮用水保护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成立了东江湖水环境保护局,东江湖、山河水库水质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内。区域噪音、交通干线噪音年均等效声级首次达到国家70分贝的控数标准。所有出境断面水质实现达标,郴江河梁家湾断面首次未列入全省10个水质污染最严重的断面。全市468家工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保持99.8%。全市年末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个,自然环境保护区13个,其中国家级3个。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人口为455.27万人,比上年增加2.3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45.72万人,乡村人口309.55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3‰,下降0.56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95‰,下降0.8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5.35‰,下降0.63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为95.11%。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3年,全部国有、城镇集体和其他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12015元,比上年增长9.1%。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59元,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12元,增长7.6%。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197元,增长8.8%;恩格尔系数为36.7%,下降1.6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11辆,家用电脑39台,空调48台,普通电话93台,移动电话120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9.98平方米,增加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84元,增长5.5%;恩格尔系数为47.5%,下降0.7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21辆,彩色电视机72台。人均住房面积31.6平方米,增加1.4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3年,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13.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6.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1.7万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4.1万人。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扩大到8.9万人,增加1.95万人。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2448万元,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2214万元,下拨低保资金5530万元。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字。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 3.年末全市人口为公安部门统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