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是我市“十五”计划开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城市发展、社会稳定四大目标,狠抓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建设步伐,整体推进岳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确保了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增长,经济质量有所提高,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2001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06.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二位,增长幅度居全省第三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2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166.91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141.86亿元,增长11.4%。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由上年24.8:40.4:34.8调整为24.1:41:34.9,二、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表明我市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城市化进程有所加快。全市人均GDP为7785元,比上年人均增加800元。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超常发展。200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51.06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农业产值75.91亿元,增长10.4%;林业产值2.95亿元,增长9.8%;牧业产值55.13亿元,增长3.0%;渔业产值17.1亿元,增长4.9%。 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规模和特色。调整的幅度、品种和运作方式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种植业品种调优,向效益型发展。全市共调整耕地面积268万亩,调减了传统的粮食面积75万亩,增加了时令蔬菜、瓜果、药材和苗木、花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其中蔬菜面积达148.44万亩,比上年扩大40.94万亩,增长38.8%,种植西瓜22.26万亩,增加9.96万亩,增长81%。培植万亩连片蔬菜、药材基地60多个。养殖业调大,向规模型发展。全市水产养殖面积已突破100万亩,其中,河蟹、湘云鲫、青虾、南美螺、克氏螯虾、大口鲶等名优水产品已初具规模。此外,汨罗的肉牛、平江的黑山羊养殖业也形成气候。调整的规模效应吸引了一批投资者来岳新上加工项目,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目前全市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110家,过100万元的有500多家,农产品转化加工有了较大提高,其中湘阴达到47%,屈原达80%。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农业抗灾能力继续加强。全市共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6.95亿元,投入劳动工日556.8万个,完成土石方6461万方。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45.93千公顷,占全部耕地面积的88%,农业机械总动力299.16万千瓦,比上年扩大6.9%。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条有待加粗延长;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强,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更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33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产值226.07亿元,增长9.5%;集体工业产值75.11亿元,增长41.8%;股份合作制工业产值4.98亿元,减少4.8%;股份制工业产值181.71亿元,增长2.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产值19.04亿元,减少3.1%。轻工业的增长快于重工业。轻工业产值115.52亿元,增长32.5%;重工业产值218.98亿元,增长7.4%,轻工业增幅比重工业高25.1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27.7:72.3变为34.5:65.5。产销衔接好,产销率达1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中,原油加工量435.79万吨,减少17.2%,食用植物油产量9.88万吨,减少9.0%,机制纸18.28万吨,增长10%,化肥(折纯量)43.28万吨,增长27.5%,发电量45.47亿千瓦时,增长10.7%,食糖2.44万吨,增长85.6%。 地方工业经济效益继续好转,国有工业扭亏成效显著,优势企业增势强劲。虽然受石油化工行业影响,全市工业总体呈现亏损局面,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81.2,比上年下降10.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达10.4亿元,比上年增亏近2亿元,417户规模以上独立核算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3.98亿元,比上年下降20.0%,但盈利企业的盈利额6.33亿元,增长10.5%,其中地方工业利税总额达9.9亿元,比上年增长26.7%,规模工业亏损面由上年的23.5%下降到22.8%。岳阳纸业、天一科技、岳阳化工等企业的产值增幅达30%以上,岳化SBS产销量和效益居全国之首。 工业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长岭炼油厂因控制生产而亏损额增大,化工产品因成品价格下挫,影响全市工业整体效益;不良资产比重大,转制能力差,产品成本高,科技含量低,导致市场价格走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企业改革稳步推进。2001年全市国有企业改革又有新的突破,汩罗纺织印染厂、市瓷厂、彩印厂三厂改制,清理债务1.7亿元,盘活资产近亿元。全市2.9万余名职工实行买断工龄。 建筑业平稳发展。2001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4.07亿元,增长14.0%。资质等级四级以上建筑业完成产值36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66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3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率72.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结构趋向合理,重点工程进展顺利。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国有经济投资62.4亿元,增长6.7%;城乡集体经济投资6.13亿元,增长6.2%;个体和其他经济投资分别为23.12和17.64亿元,分别增长12.9%、66%。在国有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28.38亿元,下降7.6%;更新改造投资26.2亿元,增长24.3%;房地产业投资7.21亿元,增长43%;其他投资0.61亿元,下降63.2%。从对各产业投资来看,第一、二产业投入加大,全年投资0.56亿元和27.04亿元,分别增长2.3倍和19.9%,第三产业投入相对减少,特别是对交通运输邮电业投资7.2亿元,减少92.7%。全市生产领域的投资达50.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4%,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尽管全市投资规模增速下降,但用于更新改造和高科技产业的投资比上年增长12.6%。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8亿元,其中市区5.5亿元。环南湖旅游走廊、南湖广场、商业步行街、岳阳大道、巴陵东路等正在抓紧建设配套;云溪大桥竣工通车,湘长公路,平伍公路、汩罗火车站基本竣工,临长高速公路完成了计划进度;汩罗、华容、临湘等县城有了新的改观;长江、洞庭湖二期治理,城市防洪等水利项目进展顺利;长炼扩改、岳化系列装置扩建、中湘康神GMP改造、汩麻高标苎麻面料生产、岳纸胶印书刊纸扩能等工业项目进度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