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在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方面,外贸工作渐趋活跃,利用外资明显回升。据统计,全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86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8.8%,其中出口2512万美元,增长35.9%,进口2537万美元,增长169.4%。全年新批三资企业27家,总投资6.7亿元,合同外资额5300万美元,新到位外资4807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67.3%、33.8%和17.8%。 旅游业快速发展。桃花源、柳叶湖、夹山寺、花岩溪等景区旅游设施得到改善,旅游接待能力提高,顺利通过桃花源4A景区和花岩溪、柳叶湖、夹山寺3A景区的评定。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30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全年旅游综合收入15.7亿元,增长21%,接待入境旅游者1.82万人次,增长21%,旅游创汇830万美元,增长9%。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2001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6%,增11.6%,完成上划中央“两税”收入3.4亿元,增长3.3%。国税地税完成各项税收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增值税11.2亿元,增长11.2%,消费税22.2亿元,增长16.7%。全年金融支行平稳,贷款力度加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3.9亿元,比年初增长17.2%,其中居民储蓄172.8亿元,增长18.0%,各项贷款余额235.3亿元(不含剥离的贷款),增长8.3%;其中短期贷款196.6亿元,增长9.2%;中长期贷款25.9亿元,减少3.6%;金融机构现金收、支分别增长16.7%、16.4%。 保险业持续发展,据抽样调查,全市年人均储蓄性保险支出为215.35元,比上年增长29.2%,寿险市城区占有率达87%。 八、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技活动日趋活跃。来常考察、讲学和指导工作的专家、学者增多,德山高新技术工业园顺利开园。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科技机构115个,其中独立科技机构34个,企业科技机构81个,民营科技企业112个,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的成果。全年共实施区、县(市)以上科技项目135项,已投产项目创产值12.89亿元,创利税1.96亿元。技术市场活跃,年末技贸机构788个。全年签定各类技术合同1741个,成交金额1.51亿元。专利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专利申请量1903件,授权量133件。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取得新进展,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布局调整逐步展开,社会办学比例扩大。全年高等院校在校学生8435万人;普通中学333所,在校学生35.0万人;职业中学35所,在校学生1.9万人。年末各类学校专任教师4.8万人。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市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9%,初中专任教师合格率92.0%,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67.2%,职业中学专任教师合格率49.7%。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广播电视网络扩展、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文化市场逐步规范。全市艺术表演团体9个,各类文化艺术馆10个,公共图书馆9个。广播电视台3座,中短波发射转播台3座、电视台3座,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97.0%,电视人口覆盖率92.0%。 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全市卫生机构344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69万人,在血吸虫防治工作中,全年查螺面积168.7平方公里,查出有螺面积136.1平方公里,实际灭螺面积51.6平方公里,治疗血吸虫病人1.6万人。占实有病人总数的34.8%。妇幼保健工作取得进展,全年产检人数4.3万人,占产妇总数98.0%,产妇住院分娩人数3.9万人,占产妇总数的90.7%。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全年获一级运动员资格5人,二级运动员资格106人,参加省以上运动会获金牌19枚、银牌23枚、铜牌14枚。92.3%的在校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成功地举办了全国中学生田径赛、常德市第三届运动会等赛事。群众性体育运动生机勃勃,运动水平明显提高。 九、人口与劳动就业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9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7万人;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25.5万人,占总人口的21.1%,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农业人口470.5万人,占总人口的78.9%;全年人口出生率7.58‰,人口死亡率5.0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9‰,比上年略有提高。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全市国有集体及其他单位从业人员26.46万人,比上年减少7.8%。城乡个体工商户超过12万户,私营企业2144户,私营企业雇工3.6万人。减少32.4%。年末国有单位实有下岗职工3.6万人,下岗职工累计安置率64.8%。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十、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全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44元,比上年增加416元,增长7.1%;农民人均纯收入2211元,比上年增加98元,增长4.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0元,增长4.5%。居民收入的增加,带动了消费支出的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146元,比上年增长6.1%;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040元,增长6.7%。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6.9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7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7.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7平方米。 社会福利和劳动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类收养单位115所,床位2496张,收养孤寡幼老1978人。城乡低保对象11.40万人,全年低保额1835万元,另,农村定期救济9945人,农村临时救济60848人。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21.8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职工9.2万人。 环境保护工作受到重视。全市完成限制治理项目10个,完成限制治理投资1560亿元,依法关停取缔了一批污染严重的厂矿。全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7000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214亿标立米,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148万吨。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为65%、90%和91%。园林绿化建设取得成效,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9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