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株洲市统计局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顺利完成城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调整,湖南工业大学正式挂牌。株洲市拥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7所,在校生4.5万人,增长3%;拥有普通高中48所,在校生8万人,增长1.3%;拥有普通初中160所,在校生11.9万人,下降26.4%;拥有小学689所,在校生20.5万人,增长2.7%;拥有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539所,增加61所,新增学位2000余个,民办幼儿园在园生比例达90%。发放救助金额2900万元,对10万余名贫困生实施了“两免一补”。适龄儿童入学率99.99%。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8.5亿元,增长17.5%。年末拥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6个。现代花鼓戏《城市英雄》参加全省艺术节获“田汉新剧目奖”。周周乐演出23场。大型史书《株洲历史上的今天》编纂完成。县市区政府及其部门软件正版化基本完成。“炎帝陵祭祀”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组建了广电产业集团,广播电视产业突破亿元大关,经济总量达1.1亿元,增长27.5%。有线电视用户35.5万户,年末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5%。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推进。株洲市发展城郊和农村无线数字电视用户2万余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株洲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12个,实有床位11208张,卫生工作人员14831人。新改建扩建乡镇卫生院44所。炎陵、茶陵县和醴陵三县(市)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9%。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面达90%。儿童计划免疫全程接种率达96.5%。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成功承办了湖南省第十届运动会和湖南省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在省“十运”会上,株洲市体育健儿夺得金牌160枚、银牌131枚、铜牌98枚,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均居全省第二。在省七届残运会上株洲市残疾人运动员获得金牌64枚,银牌28枚,铜牌15枚,总分居全省第一。

六、行业经济

(一)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5.5亿元,增长5.3%。粮食播种面积25.9万公顷,增长0.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9.5万公顷,下降0.4%;株洲市造林面积3740公顷。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9个县市区的村庄布点总体规划和116个示范村的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全面完成。水利建设连续五次夺得省“芙蓉杯”。株洲市森林覆盖率达59.21%。新建农村沼气池8130个,农村沼气使用户突破5万户。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9.7亿元。株洲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77.5万千瓦,增长10.1%。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70.6亿元,增长14.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7亿元,增长18.3%。其中化工、有色冶金、交通装备、非金属矿物制品、农副食品加工等五大优势行业完成增加值117亿元,增长18.5%,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3.5个百分点。株冶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和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结束株洲市无百亿工业企业的历史。

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4.6亿元,增长27.1%。实现利润24.3亿元,增长81.2%。实现利税47.4亿元,增长56.4%。亏损面由上年的20.2%降为17.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53.8,提高26.7个百分点。

园区经济良性发展。株洲市拥有省级以上开发园区5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个。园区技工贸总收入292.7亿元,增长11.4%。工业增加值84.5亿元,增长15.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2.4亿元,增长32.2%;实际到位外资8927万美元,增长82.4%,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16.8亿元,增长21.2%。

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4.7%,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46%;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1.1%;工业技术改造资金占工业投资比重达82.8%。列入改革扫尾计划的17家市属国有工业企业,5家基本完成任务,12家完成70%的工作量。

建筑业平稳发展。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1.1亿元,增长7.5%。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和竣工面积为812.8和385.8万平方米,分别增长4.1%和2.0%。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4.1亿元,增长11.6%。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03.2亿元,增长26.5%。其中,城镇投资174.1亿元,增长26.8%;农村投资29.2亿元,增长24.8%。在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44.4亿元,增长36.5%;工业投资76.8亿元,增长42.7%。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株洲市54个重点工程,完成投资58.2亿元,为年计划的116.5%,市体育中心、智成化工年产11.5万吨过氧化氢改扩、浙赣电气化铁路改造等6个项目顺利竣工,株洲五金机电大市场一期顺利开业,醴潭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全面完成,长株、衡炎高速公路开工建设。

(四)交通运输和邮政通讯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增长。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0.8亿元,增长12.4%。年末民用车辆拥有量达31万辆,增长6.9%,其中私人汽车28.5万辆,增长6.3%。公路货运量7665万吨,增长17.7%;公路客运量10222万人,增长15.8%。

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全年邮电通讯业务总量23.6亿元,增长22.5%。其中电信业务量22.4亿元,增长2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99.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1.9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63.9万户,农村电话用户36万户。据测算,株洲市信息产业增加值13亿元,增长20%。

(五)内外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08.5亿元,增长15.1%。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3%。城市和农村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9.4亿元和79.1亿元,分别增长16.4%和13%。餐饮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增势强劲,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5.1亿元和179.9亿元,分别增长16.9%和15.0%。

对外贸易继续扩张。全年进出口总额9.7亿美元,增长40.5%。其中,出口额8.1亿美元,增长49.4%。出口仍以一般贸易为主,达7.3亿美元,增长49.3%。进口额1.5亿美元,增长6.8%。

招商引资有新进展。全年实际利用内资81亿元,增长33.1%。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7个,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增长20.2%。世界500强有8家在株洲投资。

旅游收入快速增长。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全年接待国内游客6.1万人次,增长25.4%。境外游客2.2万人次,增长25.6%;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1亿元,增长30.9%,其中旅游创汇621万美元,增长17.2%。全年出境人数1.8万人次,其中因私出境人数1.7万人次。年末株洲市拥有旅游星级宾馆饭店28家。4A级旅游景点1个。各类旅行社3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