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湖南省统计局

200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克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升,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兴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跨过4000亿元台阶,为4340.94亿元,增长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7.29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1737.2亿元,增长10.9%;第三产业增加值1756.45亿元,增长10.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565元,比上年增加511元。200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9.5∶40∶40.5,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7个百分点。

推进“三化”取得成效。全省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0家,连接基地、带动农户规模不断扩大。60家省级龙头企业共连接基地78.67万公顷,年销售收入180亿元,增长18.4%;实现利税11.7亿元,增长8.3%。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1%,比上年快1.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2%,比上年高0.3个百分点;全省规模工业产销率为99.8%,比上年高0.5个百分点,居全国前列;独立核算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09%,比上年高6.7个百分点,为历史最高水平。全省小城镇发展到1097个,比上年增加14个;城市化水平为32%,比上年高1.2个百分点。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展顺利。三市国内生产总值1428.45亿元,增长11.7%,高出全省2.7个百分点。三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8%,比上年高0.4个百分点。

经济环境有所改善。2002年,减少省级行政审批事项448项。农村税费改革全面铺开,农民负担减轻。全省政法部门继续开展“严打”整治工作,加大对“黑恶”势力和职务犯罪打击力度,及时化解影响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年末全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39.4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4.4%;年内新安置失业人员25.2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0.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就业和再就业矛盾突出,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外贸出口增长乏力。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200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2501.3万吨,减少7.4%;棉花15.3万吨,减少19%;油料119.07万吨,减少13.3%;烤烟17.51万吨,增长15.8%;茶叶6.04万吨,增长3.3%;水果432.7万吨,减少12.8%;出栏肉猪6461.24万头,增长3.3%;出栏牛154.58万头,增长12.2%;出栏羊658.42万只,增长15.7%;水产品产量149.55万吨,增长6.1%。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65.26万公顷,比上年调减15.02万公顷,其中早稻调减13.66万公顷;优质稻面积133.65万公顷,增加14.84万公顷。经济作物中,麻类、药材种植面积分别为5.67万公顷和6.44万公顷,增长17.2%和15.2%;棉花种植面积11.85万公顷,减少20.7%;蔬菜和果用瓜面积102.44万公顷,增长6.8%。生猪生产稳步发展,草食牲畜、家禽和名特优水产快速增长。畜牧水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46%,比上年高0.6个百分点。据省乡镇企业局统计,全省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1589.8亿元,增长10%。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成效。全省共开工各类水利工程53.9万处,已完成项目40.2万处,投入资金28.3亿元,完成土石方10.91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0.92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00平方公里。农业机械总动力2498.66万千瓦,增长6%。全年人工造林11.12万公顷,年末有林地面积达97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为3.14亿立方米,立竹15亿根;森林覆盖率为53.1%,比上年高0.3个百分点。年内新建农户沼气池20万户。洞庭湖区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累计搬迁移民50.1万人,增加行蓄洪面积577平方公里。

扶贫工作取得成效。2002年,投入扶贫资金11.6亿元,年内又有10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144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09.23亿元,增长16.1%,比上年高2.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303.80亿元,增长13.6%;重工业增加值405.42亿元,增长18.8%。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475.96亿元,增长13.9%;集体工业增加值72.51亿元,增长10.4%;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90.39亿元,增长20.6%。“十大标志性工程”所属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36.07亿元,增长16.7%,拉动规模工业生产增长7.7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7.6%。

工业技改力度加大,新产品开发取得好成绩。2002年,全省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66.52亿元,增长47%。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152.38亿元,新产品产值率7.2%,比上年高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水泥2746.5万吨,比上年增长10.3%;成品钢材487.71万吨,增长24.7%;十种有色金属93.4万吨,增长2.5%;发电量425.54亿千瓦小时,增长10.2%;化肥164.04万吨,增长12.6%;农药5.81万吨,增长19.3%;汽车2.8万辆,增长33.7%;彩色显象管719.02万只,增长59.8%。

工业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全省独立核算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0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1.59亿元,增长60.1%。企业亏损面为26.3%,比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加快,企业效益好转。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96.4亿元,增长10.4%。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29亿元,增长42.1%;税金总额19.71亿元,增长2.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626.0万平方米,增长5.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142.4万平方米,减少1.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5.9亿元,增长12%。其中国有经济完成投资665.7亿元,增长7.6%;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690.2亿元,增长16.6%。在非国有经济中,外商、港澳台、联营、股份制经济投资240.7亿元,增长55.6%,集体及个体投资449.5亿元,增长2.8%。按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投资535.26亿元,增长12.3%;更新改造投资227.96亿元,增长15%;房地产开发投资150.92亿元,增长40.5%。地方项目投资755.47亿元,增长31.6%;中央项目投资181.37亿元,下降19.4%。年内新开工项目5470个,竣工项目4467个,分别增长13.5%和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