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5 咸宁市统计局

城乡市场大幅上扬。全年城市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41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农村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39亿元,比上年增长32.1%。

住宿和餐饮市场火旺。全年住宿和餐饮市场零售总额15.34亿元, 比上年增长40.3%。

七、对外开放

外贸出口突破1亿美元。全市完成进出口总值1321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2%。其中出口1093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6.8%。在主要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3491万美元,增长32.8%,占出口值的32%;织物制服装3265万美元,增长97.4%,占出口值的30%。

外资投入大幅增长。全市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8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64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5.4%。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以内优环境、外树形象,采取重大招商和小分队、商(协)会招商相结,使全市招商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新引进项目(新开工项目)395个,新引进和续建项目位资金82.36亿元。其中,投资额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2个。其中华润赤壁电厂二期项目、山东晨鸣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和湖北(咸宁)广东工业园项目等三个项目100亿元。

旅游业大幅增长。全市以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活动为动力,使旅游景区服务水平大大提高。全市共接待旅游者560万人次,比去年增长30%,旅游总收入20.7亿元,比去年增长37.5%。九宫山、赤壁古战场、龙佑温泉三个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4A级景区。赤壁镇被授予湖北省旅游十佳名镇称号;汀泗桥镇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刘家桥、太乙村、王明璠、牌合、官桥、沧湖等被授予咸宁市首批特色旅游村庄称号。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结构明显改善。财政总收入26.56亿元,比上年增长2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32亿元,比上年增长29.1%。

财政收入质量大幅上升。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8.11亿元,比上年增长41.8%,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达56.6%,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

主要税种全面增长。增值税1.72亿元,比上年增长28.7%;营业税2.37亿元,比上年增长36.5%;企业所得税5536万元,比上年增长25.9%;城市维护建设税5540万元,比上年增长25%;城镇土地使用税5202万元,比上年增长180.1%;契税1.01亿元,比上年增长68.6;印花税1087万元,比上年增长63%;房产税2502万元,比上年增长17.9%。

社会保障和公共支出增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4.99亿元,比上年增长51.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1.17亿元,比上年增长49.2%;教育支出9.34亿元,增长35.8%;科学技术支出完成5026万元,增长12.2%;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完成5784万元,增长20.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02亿元,增长74.7%;医疗卫生支出3.19亿元,增长55.2长%;环境保护支出1.31亿元,增长174.3%;城乡社区服务支出2.16亿元,增长63%。

开放金融市场,存贷规模继续扩大。美国花旗银行在赤壁设立贷款公司,江苏吴江商业银行在咸宁设立了分支构机,省中行、省建行、中信银行武汉分行、兴业银行武汉分行、民生银行武汉分行、广东发展银行武汉分行、汉口银行等7家银行,对咸宁市开展了授信活动。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8.93亿元,比年初净增53.67亿元,增长23.8%。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3.27亿元,比年初增加10.59亿元,增长24.8%。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2.03亿元,比年初增加6.81亿元,增长5.9%。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62.25亿元,比年初增加11亿元,增长21.5%;工业短期贷款余额13.13亿元,比年初增加4741万元,增长3.7%。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市年末保险机构达14家,当年新增4家;全年保费收入8.48亿元,比上年增长66.1%。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提高。科技工作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方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全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全市全年共申报项目40项,获立项31项;获全省科技进步奖1项、全省中小企业创新奖2项;专利申请量331件;全年共引进推广农产品和畜禽名优系列新品种近100个,推广无公害种植技术、配方施肥、果树保花保果、病虫综合防治等适用技术30多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38.89亿元,比上年增长2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8亿元,比上年增长28.8%。

教育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小学在校学生20.08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1.46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3.07万人,增长8.5%;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6.11万人,增长13.4%。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体事业稳步发展。全市现有博物馆7个,公共图书馆7个,艺术机构9个,藏书量63.8万册。以迎奥运为主题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广播电视事业平稳发展。广播覆盖率91.94%,电视覆盖率95.02%。

卫生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年末医疗卫生机构182家,比上年增加8家;卫生机构床位数6019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2.1张;卫生技术人员916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3569人;注册护师、护士2904人。

十一、社会保障、和谐建设和环境质量

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全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18.15万人,当年新增10565人;失业保险11.2万人,当年新增803人;医疗保险22.02万人,当年新增18480人。发放基本养老保险基金5.13亿元;失业保险基金1071万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1.15亿元。

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全市现有福利院70所,有床位6405张。筹集医疗救助资金1647万元,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237万元,累计救助4758人次。解决了0.52万极端贫困人口的温饱和2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问题;为79个省定重点贫困村新修村组公路372公里,新建沼气池560口,新修水渠6.4万多米,新修河堤21547米。

2008年全市两次调高了对城乡低保对象补贴,城市、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平补助达112元、45元。全市发放城市低保资金12240万元,农村低保资金2565万元;发放城市低保对象临时生活困难补助265万元;发放城乡低保对象特大雪灾补助905万元。为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款1140万元、购衣11000件。

全市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3.05万平方米,将解决2250户住房困难;发放了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共保障2673户,做到了人均住房面积在8 平方米以下的城区最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

全市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75人,比上年下降21.1%。其中:工矿事故死亡23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51人;火灾事故死亡1人。全年没有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大事故,全市工矿企业没有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较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