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咸宁市统计局

畜牧、水产稳定增长。年内出栏肉猪129.5万头,下降1%;出笼家禽732.1万只,增长23.9%;出栏牛1.4万头,增长3.6%;出栏羊11.3万只,增长8.5%;禽蛋产量2.9万吨,增长4.5%;全市水产品养殖面积46.4千公顷,增长3.1%;其中精养鱼池14千公顷,占总面积30%。全年水产品产量15.2万吨,增长5.4%。水产品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名特优水产品产量达5.3万吨,占水产品比重达3.5%。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四乡六业”产值43.3亿元,增长3.8%。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3.8千公顷,增长0.5%,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达50.3%。油料播种面积为62.3千公顷,下降2.4%;棉花播种面积为1.5千公顷,增长7.1%;麻类播种面积为13.3千公顷,增长9%;蔬菜播种面积为87.5千公顷,增长0.9%。

扶贫开发取得新成绩。全年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060万元,增19%,解决了0.52万极端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1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2930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主导作用明显。全市大兴“工业兴市”战略,着力发展新型工业产业,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生产水平快速聚集。全年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国有工业企业单位数441家,同比增加85家,增长23%,是全市历史上增得最多的一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6.32亿元,同比增长30.1%。增速持续高位运行,从2005年年初到2006年底月平均增长35.3%,快于全省15个百分点。骨干行业发展快。饮料制造业产值4.9亿元,增长77.4%;木材加工及制品业产值5.4亿元,增长72.1%;家具制造业产值1.78亿元,增长39.7%;机电制造业产值6.14亿元,增长40.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9.32亿元,增长34.9%;纺织业产值34.17亿元,增长33.6%;医药制品业产值6.69亿元,增长33.4%。

建筑业不断扩大。通过加大建筑市场秩序整顿力度,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水平稳步提高,全市申报获批了一家一级建筑施工企业,新增加了6家建筑施工企业。全年建筑企业增加值8.68亿元,增长9.5%.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个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103.8亿元,增长32.9%。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70.6亿元,增长35.1%。平均每个项目投资额达2405万元,比上年增加761万元,增长46.3%。第一产业投资1.35亿元,下降16.6%;第二产业投资32.27亿元,同比增长28.1%;第三产业投资44.87亿元,同比增长53.5%。

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7.88亿元,同比增长107.5%。其中,商品房建设投资4.55亿元,增长146.2%;房屋施工面积121.02万平方米,增长113.3%;商品房屋销售面积51.72万平方米,增长135.6%;商品房销售额5.06亿元,增长174.4%。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全年公路通车里程11874公里。全年货物周转量104157万吨公里,增长20.1%,其中公路运输99943万吨公里,增长27%。旅客周转量257663万人公里,增长20.2%,其中公路运输257567万人公里,增长20.1%。

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5951万元,增长26.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1317万元,增长15.5%;电信业务总量64634万元,增长29.1%。固定电话用户数54.9万户,增长8.7%;移动电话用户47.5万户,增长20.2%。固定电话普及率为66.2%,移动电话普及率为57.3%。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观念改变和市场建设完善,全市消费品市场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月增幅均保持在13%以上,特别是农村消费品市场转旺。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01亿元,同比增长14.5%,增幅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分地域看,市(县)消费品零售总额58.51亿元,增长14.9%;农村市场(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29.49亿元,增长13.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6.02亿元,增长14.3%;住宿、餐饮业零售额8.69亿元,增长17.1%;其他行业零售额3.29亿元,增长11.1%。

七、对外开放

外贸出口大幅增长。2006年全市完成外贸出口5979万美元,同比增长25.5%,实现了我市外贸出口19个月的持续增长。主要出口产品增长快。机电产品出口1926万美元;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1368万美元;服装出口802万美元;皮革手套出口473万美元,;医用敷料出口338万美元。出口企业的出口规模越来越大。2006年全市有出口企业60家,其中新增12家;出口过千万美元的企业1家,出口过百万美元的企业达13家。

外资投入强劲。2006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7家,累计合同外资额为4531万美元,外商实际到位资金6177万美元,增长4.6倍,创历史最好水平。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就。全年全市共完成招商引资项目605个,合同引进资金95.6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6.53亿元,同比增长24.9%。其中新项目实际到位资金21.38亿元,244个续建项目到位资金25.15亿元。今年引资额5000至1亿元项目16个,增加5个;引资额1亿元以上项目18个,增加2个,其中工业项目同比增加2个。引资项目进一步合理。第一产业项目197个,占29.3%;第二产业项目292个,占43.5%;第三产业项目182个,占27.2%。二、三产业项目较上年分别增长4.7和2.1个百分点,工业项目所占比重增长较快,产业结构继续趋向合理。

旅游业保持发展势头。2006年,市委、市政府加大旅游业发展力度,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培植,大力实施“旅游兴市”战略,发展旅游业的指导思想明确,营造了良好、文明的旅游环境,促进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全市全年累计接待游客365.8万人次,同比增长8%。旅游收入14.9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门票收入1826.2万元,同比增长7.3%。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财政收入呈现出增长速度快、收入质量高等特点。全市全地域财政收入22.88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国税收入6.75亿元,增长23.2%;地税收入8.73亿元,增长19.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71亿元,增长17.2%,占全地域财政收入的38.1%。其中工商税收3.6亿元,增长13.8%。

社会公共事业支出加大。全市全年财政支出36.79亿元,同比增长39.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支出28.03亿元,增长39.2%。2006年,全市城市维护费支出7557万元,增长63.2%;教育支出4.42亿元,增加15.1%;医疗卫生支出1.36亿元,增长63.9%。抚恤和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29亿元,增长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