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紧紧围绕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加快和谐咸宁建设。在发展中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核心,着力打造“中国温泉之乡”品牌,扩大开放,加大改革发展力度和城区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年经济运行状况良好,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速加快、效益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全面实现年度工作目标,实现“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初步测算,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4.65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48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96.02亿元,增长19%;第三产业增加值83.15亿元,增长2.6%。按户籍年均人口计算,当年人均GDP突破8千元关口,达到8328元,标志着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起点,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三次产业构成为23.7:40.9:35.4,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2.6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提高2.3和0.3个百分点。 着力发展新型工业,工业进入提速发展阶段。随着全国经济由东向中、西部转移战略、中部崛起战略、8+1武汉城市经济圈战略的实施和咸宁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经济发展承载能力增强,全市工业进入了新一轮发展期。据初步计算,全部工业增加值87.33亿元,增长20.1%,工业化率达37.2%,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5%,全市工业增长拉动经济增长6.9个百分点。 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社会各界结合咸宁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年投入新农村各方面建设的资金达6亿元。2006年,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61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比上年增加3家。龙头企业的壮大,带动了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楠竹、桂花、茶叶、蔬菜、苎麻、苗木花卉、水果等一批具有咸宁地域特色、带动农民增收的优势主导产业。农村基础地位得到加强。100%的村通电、98.5%的村通电话、95.7%的村通公路。农村用电量2.8亿千瓦小时,增长3.2%。 加强基础建设,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1.24亿元,完成工程2944处,完成土石方662.82万立方米,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6.74万亩,除涝面积2.99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56万亩。 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0.9万人;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1.5亿元(包括现金和实物折价),对21.6万困难群众进行了有效救助。城市低保新增对象6088人,共发放低保金6119万元。农村五保供养8643人,供养金870万元。农村特困救助新增17838人,城乡贫困群众大病救助资金664万元。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区建设效果明显。2006年,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步伐,城市建设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全市共完成城市建设投资约5亿元。其中新建城市道路26.5公里、排水管道30.3公里,涮黑城市道路20.9公里,铺设人行道28.3公里;铺设燃气管道12公里,供水管道33公里,新增、更新公汽115台;新建园林绿地17.8公顷,植树1.5万棵;建设污水处理泵站1座、截污管渠5.7公里。咸宁大道延伸、垃圾处理场和王英水库引水等工程正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招投标等前期工作。 开发区改革和发展顺利。咸宁经济开发区顺利通过全国省级开发区审核,并对开发区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在温泉开发区和长江产业园基础上组建了咸宁经济开发区。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6亿元,增长136%;上缴税收2956万元。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0950万元,引进了今麦郎、王老吉等知名企业。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全市新增私营企业721家,年末累计达2847家;新增注册资金15亿元,年末累计注册资金39.35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5365户,年末累计达到47225户;新增注册资金3.08亿元,年末累计注册资金10.97元。获湖北省第五届驰名商标22件,市首届驰名商标71件。中国名牌产品19个,新增1个;湖北省名牌产品9个。 市场物价平稳上升。市场物价总体呈上升态势,涨幅在控制范围内。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较上年上涨2.6%;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1.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涨4.3%;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2.3%;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涨3.5%。在居民消费价格中,各种商品及服务价格变动方向和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呈现“五增一降两平稳”态势。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居住等五大类指数上涨,依次上涨1.3%、0.6%、18.6%、2.3%、3.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指数下降1%,烟酒及用品、衣着等两大类指数与上年持平。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压力大;农村和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 二、农业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着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工作,农村经济形势继续向好,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凸现,生产规模逐渐扩大。2006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9.6亿元(现价),扣除价格因素(下同),同比增长3.1%。其中:农业产值54.6亿元,增长3.3%;林业产值5.58亿元,增长2.9%;牧业产值15.61亿元,增长1.3%;渔业产值12.9亿元,增长4.8%。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05.89千公顷,同比增加5.68千公顷。 主要农产品产量。全年粮食总产量103.7万吨,增长2.2%;棉花1863吨,增长12.5%;苎麻27957吨,增长19.5%;蔬菜191.49万吨,增长2.2%;油料8.74万吨,同比增长3.4%;茶叶1.7万吨,增长3%;园林水果3.31万吨,增长9.1%。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森林面积发展到410.67千公顷,竹木蓄积量增加到87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2.3%。2006年,全市植树造林面积20.77千公顷,零星(四旁)植树736万株,幼林抚育作业面积47.1千公顷,成林抚育作业面积87.3千公顷。主要特色林产品:竹笋干(含雷竹)2529吨,增长32.4%;桂花产量354吨,下降1%。为保护森林资源,竹木采伐限量,全年木材采伐量18.9万立方米,下降1%;楠竹采伐量1597.13万根,增长2.9%。在第五届中国竹文化节上有7种产品获得金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