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金融形势良好。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1.9亿元,比年初增加34.6亿元,增长22.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6.54亿元,比年初增加17.53亿元,增长14.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1.55亿元,比年初增加16.71亿元,增长22.3%。其中中长期、短期贷款均呈增长态势:短期贷款余额54.41亿元,比年初增长21.2%;中长期贷款余额35.82亿元,比年初增长23.4%。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市年末保险机构总数达8家,保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40025万元,增长20.3%。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全年全市获市级科技进步奖3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科技项目建设继续稳步增长,获准立项的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4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全市专利申请量达231件,增长27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全市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达到23家。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6.81亿元,增长23.6%。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加快,纳入登记的民营科技企业61家,增长87%。 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全市实施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在校学生21.67万人,初中在校学生18.15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6.0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实现优质化、规模化,中等职业中学在校学生4.75万人,毕业生9387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263人,毕业生1202人。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举办了“和谐咸宁?2006咸宁市大型春节文艺晚会”、“走进鄂南”、“欢乐中国行”等大小40多场文艺活动。在湖北省第十一届“楚天群星奖”比赛中我市选送的《醉金秋》获得银奖,《家住牌洲湾》、《中国象棋》获得铜奖。2006年,全市现有博物馆7个,公共图书馆7个,藏书量58.8万册。 广播电视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广播覆盖率95.09%;电视覆盖率94.94%。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先后承办了中国象棋甲A联赛(湖北赛区)、省十二运会的部分赛事。2006年,参加了全省青少年田径、游泳、摔跤、柔道、武术、排球、乒乓球等项目的比赛,共获2金3银12铜成绩;参加群众体育比赛,获得38金、40银14铜的成绩。 新闻出版继续扩大。2006年,全市共出版正式报纸4种、正式期刊3种、内部资料性出版物14家,共出版发行报纸期刊776.96万份(册),其中正式报刊共出版发行750.6万份(册),内部资料26.36万(份)册。2006年,全市印刷复制业企业共有268家,其中印刷企业129家。 卫生医疗保健事业进一步规范。2006年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1186家,卫生机构床位数4854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1.7张。卫生技术人员903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3852人;注册护师、护士2731人。初步建立起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中心,形成了县、乡、村卫、机关、企事业单位疫情报告管理系统;加强了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力度。出台了《关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实施意见》。 十一、资源与环境保护 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全面规划、合理调控、保护和保障国土资源科学利用,有效保护全市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数量,与各级政府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状,规范建设用地审批,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推进土地开发整理。2006年全市建设占用耕地748.98公顷,净增耕地面积657.95公顷。 环境保护 水环境良好。全市主要水体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符合环境要求。其中:长江(陆溪口断面)、淦河温泉一号桥断面水质达II类标准,比上年有所改善。陆水河、淦河、富水及主要湖泊、水库监测断面的水质达III类标准,与上年相比保持稳定。潘家湾、温泉一号桥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达标率分别为95%和100%。 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其中温泉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357天(优106天,良251天,轻微污染天数8天),优良率达97.8%,环境空气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城区交通噪声环境质量较好。 全市已建成自然保护区18个,面积46万亩。九宫山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全市环境监测机构7个,其中二级站1个,三级站6个。环境监测人员80人。 重点环保项目进展顺利。湖北省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项目(年处理量2.9万吨),已全面动工。温泉污水处理厂(BOT项目)合作事宜已正式签约并举行了奠基仪式,标志着我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产业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二、人口、就业、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低水平。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81.7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03万人,出生人口27112人,死亡人口726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11‰。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据抽样调查资料,2006年,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07元,增长10%。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13元,增加302元,增长10.4%。其中,工资性收入1082元,增加157元,增长17%,工资性收入增加额占农民纯收入增加额的52%,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家庭经营收入1992元,增加104元,增长5.5%。 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371元,增长4.2%。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312元,下降13.1%;交通和通讯支出654元,增长9.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4%;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7平方米,增加1.1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74元,增长21.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6%,下降6.6个百分点。农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86台,电话机64台,移动电话机58台;人均住房面积38.19平方米,增长9.9%。 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有12.92万名职工和3.71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有14.71万名职工和1371名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新增就业岗位3.61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59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1%。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