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经济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围绕年初制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抓住机遇,团结拼搏,克难奋进,坚持以发展为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克服世界经济增长趋缓的负面影响,战胜了春夏秋连续三季的特大旱灾,在加大农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深化改革、高昂市区经济龙头和科教兴市等工作力度的基础上,保持了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稳定发展,“十五”计划有了一个较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测算,2001年全市累计创造当年价国内生产总值3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1.8亿元,与上年相比负增长2.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59.9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01.3亿元,增长9.7%.从经济结构看,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25.8:45.3:28.9调整优化为2001年的23.8:46.6:29.6,二、三产业比重呈稳步上升态势,并逐步成为推动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特别是第三产业,在1999年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的基础上,2001年其规模迅速扩大到超出第一产业19.5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在全部新增加的22.3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中,二产业为14.7亿元占65.9%,其中工业增加值就占81.6%,可见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尤为明显,并且挑起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大梁;三产业新创造的增加值共8.7亿元占39%,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一产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新的亮点和重要力量。全市国民经济的增长已经走上以二产业为主、三产业和一产业共同推动的轨道。 在经济保持稳步发展的同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金融体制、行政机构以及各种社会保障体系的配套改革逐步深化。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物价水平仍在负增长区间运行;二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是就业、再就业压力大;四是县市间、市区与县域间、三次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 二、农业 面临历史罕见的春夏秋连续三季的特大干旱,全市自始至终坚持抗旱夺丰收、在抗灾中抓调整,以“家门口”工程为重点,切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努力提高名特优新农产品种养比重,推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大灾之年农业仍取得了较好收成。 全年粮食总产量为243.85万吨,比上年减产15.25万吨,减幅为5.9%;棉花总产量为3.98万吨,比上年增长5.9%;油料总产量虽然比上年减少5.4%,但仍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产量为37.99万吨;茶叶产量比上年增长2.5%达到14567吨,水果(含果用瓜)产量为23.83万吨,比上年增长22.9%;其它经济作物如蔬菜、烟叶、糖料等均较上年略有增长。 牧业生产继续发展,林业形势看好,渔业保持稳定。全年累计出栏肥猪241.24万头,肉类总产量27.8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12%;全年出笼各种家禽2039.9万只,增长3.4%;禽蛋产量为8.4万吨,增长8.3%;全年蚕茧产量比上年减少4.0%为7818吨。全年共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1.43千公顷,零星植树2573万株,主要林产品产量中,板粟、油桐籽、油菜籽和乌桕子产量分别为23158吨、3342吨、3797吨和3012吨。全年水产品产量为27.7万吨,比上年增长0.4%。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耕地面积310.14千颂,其中水田227.3千顷,全年农村用电量达到78978万千瓦时,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34.99万吨,使用农膜6650吨,农药18244吨,农用柴油71179吨;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10.29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59.09千公顷;特别是长江干堤和黄广大堤项目建设投资的加大、长孙堤的加固、金檀、白莲灌区、策湖、黄草湖、官桥泵站等一批续建工程量进一步加强,为全市避灾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国有和国有控股及非国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独立核算工业2001年共完成不变价工业总产值162.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国有工业完成产值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国有控股工业完成产值86.3亿元,增速为16.6%;集体工业完成产值45.3亿元,增长11.5%;股份制工业完成产值49.7亿元,增长14.8%;三资企业完成产值16亿元,增速为20.9%;全市大中型企业完成产值53.8亿元,增长15.5%;农村工业完成产值61.1亿元,增速为17.3%;;轻工业完成产值91.6亿元,增长21.2%,重工业完成产值70.5亿元,增长9.1%,轻重工业之比由2000年的1:0.86发展变化为1:0.77。 在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回升。被调查的706家工业企业,亏损企业数比上年减少12%,国有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减少33.1%;共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7亿元,创利税总额12.14亿元,实现利润3.7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1%、27.5%和24.7%;完成工业增加值59.24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工业产销率为97.33%,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由上年的41749元/人提高到45454元/人,净提高3705元/人,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总指数为118.86,国有亏损企业全年共扭亏1109.4万元,企业亏损面比上年下降1.5百分点。 全市全年工业生产用电量127399万千瓦时,比上年多用电11753万千瓦小时,增长10.16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继续向前发展。全市建筑业全年共创造当年价增加值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共有资质等级四级以上建筑企业144家,年末从业人员5.7万人,建筑企业全年创利润总额0.86亿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72.8万平方米,其中竣工面积325.9万平方米,房屋建筑施工竣工率为68.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在扩大内需、重点项目建设和国债投资项目对全市投资的拉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有力地支撑了黄冈经济的发展。 2001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92.34亿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国有投资完成45.68亿元,集体投资完成13.55亿元,私人投资完成33.1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14.8%和2.8%;国有、集体和个人多元化共同投资格局已经形成,在全部投资中,国有投资占49.5%、集体投资占14.7%、私人投资占35.8%;在国有投资中,基建投资完成22.06亿元,技改投资完成14.33亿元,房地产及其它投资完成9.29亿元,与上年相比分别负增长2.7%、增长14%和19.1%;集体单位投资中,农村集体投资增长3.7%,而城镇集体投资增幅却高达1.3倍,改变了过去“城镇减农村增”的局面;私人投资中,城镇和农村增速基本稳定,分别为2.2%和3.5%。全年投资率为26.92%,比上年略有下降。全市重点项目进展顺利,鄂黄长江大桥已全线合拢,长江干堤已完成投资4.52亿元,黄广大堤已完成投资7.08亿元,长孙堤加固等一批重点续建项目进展有序,江北高等级公路建设有新进展,红安、英山、浠水、蕲春农网改造工程全部完工,黄冈中学扩建工程、大别山生态旅游区开发等一批工程如期完工或正在建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