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0817万元,比上年增长17.1%。固定电话用户17.99万户,新增用户2.78万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25.21万户,新增用户7.11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1.95万户,比上年增长18.9%。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7%,其中,港澳台游客3880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6.72亿元,比上年增长3.5%,旅游外汇收入202.97万美元,比上年下降34.7%。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全地域财政收入105068万元,比上年增长23.6%,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2052万元,可比增长24.2%。工商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89.7%,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收入质量稳步提高。鄂钢、电厂、供电、程潮铁矿、吴城、世纪新峰、富特波尔等7家过千万元纳税大户共上交税收57402万元,占全市工商税收的60.9%,骨干企业支撑强劲。 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支出79074万元,比上年增长12.6%,农林水支出7179万元,增长20.0%;科技(技改)支出5386万元,增长7.6%;文化广播事业支出2155万元,增长8.1%;教育支出14328万元,增长9.1%;城市维护费支出8419万元,增长14.2%;社会保障支出1900万元,增长1.71倍;抚恤救济支出2085万元,增长14.2%,对农业、科技、城建、社会保障等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大。 金融保险继续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5.18亿元,比年初增加4.80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2.33亿元,增加6.70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4.34亿元,比年初增加2.53亿元。全市商业银行共剥离不良贷款人民币2.06亿元,外币1316万美元。全年保费收入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保险业务大幅增长。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大学在校生7008人,比上年增加508人,专任教师429人,比上年增加102人;各类中小学校在校学生180683人。小学入学率达到99.9%,初中入学率达到98.9%,高中入学率达60%。 科技发展硕果累累。全年共争取实施国家、省级各类科技项目41项,其中,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7项,国际科技合作3项,国家级火炬计划3项,攻关项目14项,高科技产业化项目7项,争取项目资金1.6亿元。全年共实施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项目9项,“超细(纳米)高岭土机械化学剥离片法制备技术推广”项目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卷制小直径长圆筒卷板机”等一批项目获得省市表彰奖励。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广播影视业迈上新台阶。全市有线广播电视传输专线干线3137公里,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5.2%,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8.2%,有线电视入户率24.3%。卫星地面收转站132座。新的广电中心投入正常运转。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配合市区基本建设完成22个工地的文物勘探考古发掘工作,勘探面积6万平米,发掘古墓27座、古井14口,出土文物240多件。全年共出版报纸和报型内部资料588期、1660万份,出版期刊和刊型内部资料28期、15.5万册。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411家,其中,综合医院9家,专科医院3家,中医医院2家,妇幼保健院1家,乡镇卫生院26家,门诊部64家,村卫生室242家,其他医疗机构(含医务室、个体诊所)60家,卫生防疫机构5家,在册人员5089人,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2798人,年末实际开放床位数1538张。传染病发病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63/10万、13/10万、25/10万的低水平。艾滋病防治基线调查、100%安全套干预项目等全面启动,灭蚊、灭鼠全面达标,市民卫生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体育事业成绩骄人。2004年,我市积极组队参加省年度比赛,争金夺银,取得了16金、7银、14铜的好成绩,获举重团体总分第一,男子篮球第三和体育道德风尚奖。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向省队输送体育人才创建市之最。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全年出生人口10141人,出生率为9.66‰,死亡人口5835人,死亡率为5.56‰;全年净增人口4306人,自然增长率为4.1‰,比上年下降0.89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05.3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54.93万人,占52.15%,农村人口为50.39万人,占47.85%。城镇化率达到52.15%,比上年上升0.65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90元,比上年增加580元,增长8.4%。农民人均纯收入3234元,增加402元,增长14.2%,比全省平均水平多增69元,增幅为1995年以来最高年份。 十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城镇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5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万人,其中,城镇单位就业人员16.1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仍然控制在3.8%以内。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平工资9190元,比上年增长10.4%。 再就业压力得到进一步化解。全社会高度重视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建立再就业培训基地,加大贯彻落实小额贷款扶持政策力度,办理下岗职工优惠证15734个,新增就业岗位19931个,22030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其中帮助“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3028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城镇老年福利机构20个,床位956张;城镇社区服务设施达192个。全市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乡镇数达19个,覆盖率达100%,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724万元。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全市建立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年共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1599万元,比上年增长2.5%,发放下岗职工生活费1101万元,安排农村五保户生活费440万元,7646人接受了农村传统救济。城镇从业人员三项保险覆盖面明显扩大,参加失业保险6.36万人,增长44.5%,参加基本医疗保险9.53万人,增长6.0%,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2.13万人,参保人数上升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