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黄冈市统计局 2000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经济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三增长、两确保、一高于”的总体奋斗目标,切实抓住宏观经济环境逐步好转的机遇,进一步加大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团结拼搏,克难奋进,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国民经济运行平衡,运行质量有所提升。各行各业捷报频传,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不仅为全市“九五”计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而且为“十五”开好头,起好步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一、 综合 初步测算,全市2000年累计创造当年价国内生产总值32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3%,增速与上年、与全省平均水平均保持同步,比全国平均水平快1.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2.5亿元,比上年增长0.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45.2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2.6亿元,增长12.3%。从结构看,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9年的28.0:43.7:28.3变化为2000年的25.8:45.3:28.9,二三产业比重呈稳步上升态势,并逐步成为推动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特别是第三产业,在1999年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的基础上,2000年其规模迅速扩大到超出第一产业10.1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地位迅速上升。 整个“九五”时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13%的速度稳步增长,高于预期增长目标,是全市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 在经济保持稳步发展的同时,各项改革和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全市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一是物价总体水平低迷,仍在负增长区间运行;二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是就业再就业压力大;四是工业经济效益回升的基础不牢。 二、 农业 面临市场和春、夏、秋三季连旱的双重压力,全市自始至终坚持“一抗两保”不动摇,以实施“四优工程”为重点,切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努力提高“两高一优”农产品种养比重,推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全年 粮食总产量为259.1万吨,比上年减产30.3万吨,减幅为10.5%;棉花总产量为3.76万吨,比上年增长0.8%;油料产量再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突破40万吨,达到40。2万吨,比上年增产7.2万吨,增长21.9%,其他主要经济作物除水果产量为5.1万吨,比上年减少9.7%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如茶叶和蔬菜产量分别为1.4万吨和243.7万吨,分别增长11.5%和6.8%。 牧业生产保持稳定,渔业生产有所下滑,林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累计出栏肥猪238.8万头,肉类总产量24.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8.7%和1.5%;全年出笼各种家禽2147.2万只,增长8.6% ;禽蛋产量为7.7万吨,增长3.5%;猪、牛、羊和家禽养殖大户发展到3013户;蚕茧产量比上年下降18.3%为8141吨。水产品产量为27.6 万吨,比上年下降2.9%。全年共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7.1千公顷,板栗产量比上年增长7.4%达到2.9万吨。 农业生产条件过一步得到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比上年增长 5%达到127.9万千瓦,年末耕地面积312.36千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比上年增长8.2%达到79845万千瓦时,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35.2 万吨,使用农膜4646吨,农药17520吨,农用柴油63775吨;农用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46.6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77.4千公顷。 三、 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年共完成不变价工业总产值1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国有控股工业完成产值79.2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国有工业完成产值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9%;集体工业完成产值得46.4亿元,增长15.8%;股份制工业完成产值42.6亿元,增长13.7%;“三资”企业完成产值14.2亿元,增长23.6%;大中型工业完成产值52.4亿元,增长13.3%;农村工业完成产值57亿元,增长17.8%;轻工业产值82.3亿元,增长18.1%,重工业产值71亿元,增速为13.8%,轻重工业之比由1999年的1:0.91变化为1:0.86。 在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的同时,工业经济运行质效与往年比均明显提升。被调查的684家工业企业,亏损企业数比上年减少34%,国有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减少24.9%;共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8.2亿元,利税总额10.5亿元,利润3.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0%、20.4%和42.9%;完成工业增加值5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幅快3.6个百分点。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总指数为120.68,国有亏损企业全年共扭亏1381万元,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41749元/人。 全市全年工业生产用电量115646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多用电693万千瓦小时,增长0.6%。 建筑业生产向前发展。全市建筑业全年共创造增加值2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共有资质等级四级以上建筑企业160个,从业人员5.8万人,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0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5%,其中新开工面积260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50万平方米,分别增长6.3%和7.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在重点项目和国债投资项目对全市投资的拉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步增长,有效地支撑了黄冈经济的发展。 2000年,全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基建投资56.6亿元,增长11.1%,技改投资30.5亿元,增长11.5%.分所有制看,国有投资增速大大快于集体和个人投资增速,国有单位全年完成投资43.1亿元,增长23.0%,国有基建和国有技改分别完成投资22.7亿元和12.6亿元,分别增长17.9%和25.3%;集体单位共完成投资11.8亿元,增速为2.6%,其中,农村集体投资10.8亿元,增长8.5%,城镇集体投资1.0亿元,负增长35%;城乡私人投资32.2亿元,增速仅为1.5%.投资率由1999年的25.74%提高到27.19%,提高了1.45个百分点.全市58个重点项目进展有序,投资环境不断优化。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0年末,全市公路里程总长度9486公里,其中等级公路4304公里,分别比上年增加514公里和194公里。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9601辆,公路客货运输量分别为7061万人和124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4%和1.3倍;客货周转量分别为373178万人公里和76990万吨公里,分别增长6.8%和36.3%;水路客货运输量分别为431.1万人和572.9万吨,客货周转量分别为2900万人公里和154915万吨公里;全市铁路红路总长度316公里,铁路客货运输量分别达到276万人和15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3.2%和14.7%。交通运输秩序良好,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大别山腹地公路、团黄高速公路、红麻高速公路和鄂黄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都将为黄冈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