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十堰市统计局

保险事业有新的发展。年末承保总额176亿元,比上年增长60.0%。保险费收入11528万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7829万元,人身保险费收入3395万元,分别增长11.0%和55.5%。财产险赔款金额5311万元,人身险给付金额1775万元,分别增长24.3%和18.3%。

八、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年末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8879人,比上年末增长4.10%,国有独立研究开发机构33个,科技经费投入有所增加。全年科技开发总经费支出为6035万元,比上年增长16.0%。全年全市共取得市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56项,其中省部级15项。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34件,共签订技术合同358份,成交金额177.05万元。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年普通高校招收本、专科学生1600人,在校学生5375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提高,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29564人,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66.93%。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全市普通初中在校学生116354人,职业初中3820人,小学在校学生40.0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24%;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8.11%。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步伐加快,各类技术培训蓬勃展开。全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包括电大、函大及夜大生)1079人,在校学生3107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5631人。全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5万人次,成人初级教育巩固提高达3万人,全年扫除文盲2.3万人,实现无盲乡镇60个。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8个,档案馆9个,广播电台4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座、电视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35.27%,电视人口覆盖率61.11%。各类电影放映单位68个(不含放影队),报纸、杂志和图书的出版也有所增长。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医院共有病床7281张,比上年下降1.77%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3784人,增长1.83%。其中医生6273人,增长3.33%;护师、护士4013人,增长1.08%。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年内我市运动员获得省级以上奖牌111枚,增长1.13倍,其中第一名37枚,增长1.47倍。群众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的指导下,更加有序地发展,在校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为78.0%。

九、人口与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38.1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5万人,其中城区人口为44.40万人,比上年增加1.65万人。性别比为108.74:100。

农民生活在大灾之年保持基本稳定。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51元,比上年净增136元,增幅为16.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2.42%。地区间、城乡间收入差距较大。

劳动就业工作稳步发展。全市有各类职工介绍所144个,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72万人。年末城镇失业人数为1.07万人,失业率为2.5%。年末全市城镇职工418500人,比上年末增加3165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20484人,增加3356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247369人,增加10027人。

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市有14.28万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12.0万名企业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1.4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社会统筹。各劳动部门为315名失业人员提供了失业救济,帮助108名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职工工资仍保持较高水平。全市职工工资总额达到23.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48%;职工平均工资5733元,增长12.13%,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下降分别为3.92%和5.27%,行业和城乡间的职工收入差距扩大。社会福利事业日益发展。年末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8580张,收养8250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的达17.95万人次。有62个乡镇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城镇社会服务网络也有较大发展,已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66个。

环境保护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职工262人,各级环境监测站9个,环境监测人员122人。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达43.5公顷,占国土面积的0.01%。烟尘控制区有7个,面积达52.5平方公里。限期完成环境污染治理竣工项目6个,竣工项目累计投资231.2万元。城区各项环保指标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注:本公报数据均为统计快报数,其中国内生产总值为预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