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定不移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加内需,优化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415.29亿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97.19亿元,增长1.3%,第二产业197.04亿元,增长9.6%,第三产业121.06亿元,增长10.6%。 目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较脆弱,部分困难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还未根本好转,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就业压力较大,农民增收缓慢。 一、农业 全市农业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业结构有所调整。粮食作物因受灾和播种面积调减出现减产,全年粮食总产量为307.05万吨,减少17.78%;棉花、油料播种面积有所扩大,全年总产量分别为4.12万吨和39.93万吨,分别增长15.41%和24.74%;其他经济作物中,麻类总产量0.98万吨,下降1.01%,茶叶总产量0.57万吨,下降6.56%,水果总产量37.3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林牧渔业协调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6937公顷。牲猪当年出栏321.07万头,增长11.05%,肉产量36.07万吨,增长8.68%,禽蛋产量11.67万吨,下降24.27%。全年淡水产品产量达到13.93万吨,增长4.27%,其中淡水养殖产量达11.77万吨,增长7%。 全市乡村水电站装机容量1.55万千瓦,下降2.43%,有效灌溉面积233.67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6.58%,全年农村用电量38205万千瓦,增长7.45%,化肥施用量40.01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乡镇企业快速增长。全市乡镇企业5.31万户,从业人员17.23万人,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480.94亿元,增长12.91%。 二、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生产适度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达283.86亿元,增长14.27%。其中:轻工业产值133.8亿元,重工业产值150.06亿元,分别增长12.2%和16.2%;国有企业产值87.96亿元,增长9.43%,集体企业产值73.75亿元,增长17.15%,股份制企业产值93.9亿元,增长10.76%,股份制经济已居我市工业各经济成份之首。全市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39.99亿元,增长9.19%,利税26.49亿元,增长21.24%,利润9.94亿元,增长19.34%。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回升,产销率达98.26%,上升0.64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9.94%,上升1.09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4.28%上升0.5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6086元/人,增长16.72%,流动资产周转1.67次,加快0.06次。 改革脱困取得成效。把列入全国百家试点的湖北化纤、列入全省150家试点的东力公司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重点,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改革、改制以及一糸列脱困措施的落实,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脱困目标基本实现,省控15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全部完成扭亏脱困任务。全年开发新产品856个,比上年增长10.74%,产品质量抽样合格率达88%,上升4.4个百分点。“银环”粘胶长短纤维等8个产品被省政府命名为精品名牌产品。 建筑业增加值16.86亿元,与上年持平。 三、交通、邮政和电信业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市客运量为5931.9万人,增长4.32%,公路为5924.3万人,增长4.25%,水路为7.6万人,增长1.3倍;货运量为4263.6万吨,增长4.22%,公路为4026万吨,增长4.06%,水路为237.6万吨,增长6.98%。旅客周转量267235万人公里,增长5.39%,公路为267057万人公里,增长5.34%,水路为178万人公里,增长1.87倍;货运周转量为527514万吨公里,增长33.72%,公路为476543万吨公里,增长37.5%,水路为50971万吨公里,增长6.42%。 民航业不断发展。民航站全年完成客运量为3.58万人,增长15.48%,货运总量为0.05万吨,增长3.11%。 邮政业稳步发展,电信业迅速增长。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为7612万元,增长15.5%,电信业务总量为37776万元,增长19.7%。年末电话交换机总量达64.1万门,电话用户达50.4万户,其中:市话16.8万户,农话19.1万户。 四、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全市贸易市场稳定,供需基本平衡。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42.41亿元,增长10.14%。分隶属关系看,市的零售额为81.51亿元,增长9.57%,县的零售额为9.54亿元,增长11.66%,县以下零售额为51.36亿元,增长10.7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为94.4亿元,增长8.74%,餐饮业为10.95亿元,增长18.99%,其他为37.06亿元。 物价总体水平基本走稳。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8.9%,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为97.5%,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3%,集市贸易价格指数为89.8%。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抓住国家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由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及中央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历史机遇,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在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受大中型项目后续开发不足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到年底扭转了年初以来的下降状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80.47亿元,增长2.4%,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为57.36亿元,增长2.3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为27.89亿元,下降9.3%,更新改造投资为16.52亿元,增长11.5%,房地产开发投资5.66亿元,增长31.7%,国有零星投资为7.28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改造力度加大。王甫洲水电站、白水峪水电站、过渡湾水电站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同时,新开工建设了谷城庙子头水电站、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和一批输变电工程。投资1.4亿元的湖北华光器材厂微晶玻璃基板产业化示范项目现已实施。 房地产开发快速增长。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达5.66亿元,增长31.7%。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经贸平稳增长,市场多元化取得进展。全市进出口总额达8575万美元,增长26%,其中出口额为5027万美元,增长7.2%。年末全市各类有外经贸经营权的企业89家,其中生产企业70家,外贸公司19家。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3家,合同利用外资4491万美元,实到外资2120万美元,增长10.2%,外派国际劳务合作人员68人,增长30.8%。 旅游业稳定发展。全市现有旅游星级涉外饭店16家,其中三星级饭店4家,二星级饭店3家;旅行社发展到1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家。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达297万人次,海外旅游者达4017人次,其中外国人2302人次,分别增长1.02%、90.83%和96.08%,旅游外汇收入达95.99万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