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4 襄樊市统计局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市财政部门积极调整财源结构。巩固基础财源、壮大支柱财源、培植新兴财源。全年完成财政收入28亿元,增长11.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43亿元,增长12.7%。财政支出为25.53亿元,增长17.1%,其中地方财政支出为22.64亿元,增长16%。全市税收收入为23.04亿元,增长14.03%,其中国税14.85亿元,增长16.01%,地税8.2亿元,增长10.61%。

全市各级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搞好资金高度,稳定金融秩序,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51.0亿元,增长9.5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166.82亿元,增长9.9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含剥离数)为272.99亿元,增长4.23%,其中:短期流动资金贷款222.62亿元,增长4.08%,中长期贷款46.04亿元,增长5.35%。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保费收入为4.9亿元,增长6.67%,保险赔款支出为1.65亿元,增长3.89%。

八、科技和教育

全市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78.43亿元,增长15.93%,全市技术转让交易额1.46亿元,争取和安排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76项,投资规模3.55亿元;民营科技企业实现产值8.89亿元,增长20%,今年全市有16家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8所大专院校开展了23个项目的科技协作。全年取得科技奖项6项,其中省级4项。

面对“入世“的机遇和挑战,全市进一步加大专利法的宣传力度,着力加强专利权的保护,强化专利管理,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权化和产业化,加快发展专利代理、专利信息服务,专利申请及代理工作今年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全年共申请专利160件,经专利事务所代理的专利申请为136件,分别增长43%和50%。在经专利事务所代理的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申请22件,占代理申请总量的16%,实用新型专利申请89件,占65%,外观设计专利申请25件,占19%。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804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数0.6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5所,在校学生数1.59万人;普通中学302所,在校学生数36.07人;小学学校数2486所,在校学生数62.59万人;幼儿园241所,入园儿童数5.63万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战线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有力地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全市共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群艺馆、文化馆10个,电影院、剧院13个,电影观众达42万人次,电影放映收入150万元。公共图书馆9座,藏书106.64万册。专业剧团共演出1608场次,专业剧团演出观众203.2万人次。一批文化单位、艺术作品及文化工作者先后在全国、全省获奖。

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4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9个,卫生防疫站11个,妇幼保健站10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406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13073张;卫生机构人员数28594人,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数18821人,其中:医生7316人,护师、护士6872人。全年传染病总发病率降低,儿童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城市和农村分别达到96%和86%,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城镇和农村分别为80%和60%。谷城县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实现了全省创建卫生县城零的突破。卫生科技不断进步。全市卫生系统申请科研立项36项,其中:10项得到省级科技进步奖,有5项科研成果通过了鉴定,有3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80.5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07%,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发展人数52.7万人,增长4.98%。全年共承办各类体育竞赛人数达845万人次。获省级以上各类比赛金牌75枚,银牌56枚,铜牌58枚。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公用事业、园林绿化和市容卫生达到预期目标。先后完成长征中路、振华路等市政工程建设;护城河三期治理及配套工程已建成夫人城广场;世行贷款城市污水治理工程已完成樊城老区二级污水管网和樊西、樊北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及鱼梁洲污水预处理地质勘探、征地和施工图设计。日供水能力增加到78.5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达100%,人均日生活用水量322升,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9.45标台,液化石油气年供气量15000吨,用气普及率达87.09%。市区人均公共绿化面积增加到8.02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达38.7%。市区主干道机械清扫率达30%。

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环境监测站10个,环境监测人员317人,污染处理设施926台,当年新增废水处理能力76179吨/日,当年竣工治理项目63个。空气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市区大气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为0.269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碳年日均值0.015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年日均值0.035毫克/立方米,分别符合国家三级标准、二级标准和一级标准。主要地表水污染得到控制,汉江襄樊段水质保持国家二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十一、人口、就业和人民生活

全市年末总人口为572.57万人,减少0.78%,其中:市区人口为73.43万人,增长2.27%。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94.07万人,女性人口278.4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01万人,死亡人口3.51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7.63‰,人口死亡率5.18‰,人口自然增长率2.45‰。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市区居民人均年生活费收入5663.04元,增长9.04%,消费性支出4558.36元,增长11.14%。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2386元,增长1.66%。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66.82亿元,增长9.97%。

民政及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登记结婚32891对,离婚1300对,落实优待义务兵家属16784户,优待烈属8331户,优待总金额为2395万元,接待安置退伍军人2683人。

年末在岗职工人数52.35万人,减少5.13%,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2.44亿元,增长1.8%,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6110元。全年城镇登记失业者人数2.8万人,新安置城镇失业人员2.75万人。

注:

1、国内生产总值为现行价,其增幅按可比价格计算。

2、人口数为公安人口年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