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4 武汉市统计局

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保持良好势头。全年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0.88亿美元,增长21.1%;当年新派各类劳务人员2316人,增长0.8%。

八、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交通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全年货物周转量764.0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5%。其中,铁路488.50亿吨公里,增长4.6%;公路56.50亿吨公里,增长3.8%;水运218.46亿吨公里,增长11.8%;航空0.57亿吨公里,增长20.4%。受“非典”影响,交通客运周转量比上年基本持平,全年社会客运周转量266.40亿人公里,增长0.1%。其中,铁路175.5亿人公里,下降3.9%;公路57.22亿人公里,增长5.4%;航空33.68亿人公里,增长16.4%。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0.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邮政业务6.2亿元,增长1.7%;电信业务24.5亿元,增长4.0%;移动通讯业务39.86亿元,增长23%。市话局用交换机容量241.7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268.6万户(含小灵通用户),增长28.2%,其中住宅电话用户151.4万户,增长3.6%;移动电话用户数354.92万户,增长31.2%。固定电话普及率每百人36.99部,移动电话普及率每百人45.81部。年末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达81.99万户,增长28.1%。

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年末全市旅游景区(点)34家,其中4A级旅游区6家。旅游星级饭店113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0家,三星级50家。共有客房13601间,床位25239张。“非典”对旅游业影响较深。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22.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41.5%,其中:外国游客17.3万人次,下降26.8%;港、澳、台胞5.1万人次,下降65.4%。接待海外旅游者人天数55.1万人天,下降42.5%。国内旅游人数2098.5万人次,下降14.2%。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59.8亿元,下降19.4%。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0.94亿美元,下降41.2%;国内旅游收入152亿元,下降17.9%。

九、金融和保险

金融业务运行稳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032.0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4%。其中,企事业存款余额1359.36亿元,增长17.7%。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525.13亿元,增长26.0%,贷款增幅高于存款6.6个百分点,存贷差有所缩小。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330.35亿元,增长26.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011.69亿元,增长14.5%;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余额113.29亿元,增长30.7%;中长期贷款余额997.23亿元,增长40.6%。

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85.53亿元,当年新增205.57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3.88亿元,增长12.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21亿元,下降13.7%;寿险保费收入34.68亿元,增长22.4%。全年保险赔付支出8.17亿元,下降16.7%。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5.38亿元,下降11.0%;寿险赔付支出2.79亿元,下降25.9%。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市供水、供气、供电、公交等能力继续增强,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城区自来水普及率100%。当年新增燃气用户2.0万户,年末气化率90.0%,比上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全年用电量178.83亿千瓦时,增长12.6%。其中工业用电108.29亿千瓦时,居民生活用电30.57亿千瓦时,分别增长10.9%和21.4%。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4468.67公里,比上年增长1.9%,其中等级公路3466.29公里,增长12.3%,公路路网密度58.54公里/百平方公里,增长1.9%。年末空中航线153条,拥有公交线路205条,公交客车1277辆,专线车4033辆,出租车12137辆。

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中心城区植树112万株,市区垂直绿化13.3公里。全市拥有公园26个,面积584.4公顷。

全年治理污染源1250项,限期治理老污染源25项,排污口整治43项,噪声达标区累计达到20片,共138.91平方公里。全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5.1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9.8分贝。城区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0.119豪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日均值0.042毫克/立方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8.9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0%,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5%。

十一、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类教育进一步发展。加强教育资源整合,各类学校布局结构继续得到调整。年末普通高校48所,在校学生49.05万人,增长25.6%;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1所,在校学生4.17万人,下降46.12%;普通中学538所,在校学生55.2万人,增长3.72%;职业学校66所,在校学生3.11万人,下降26.2%;小学1269所,在校学生62.33万人,下降6.87%;盲聋哑特殊教育学校9所,在校学生1348人,下降15.6%;幼儿园621所,在园幼儿10.25万人,下降0.2%。继续教育发展较快,成人高校在校学生数14.74万人。

科技事业加快发展。至年末,全市已累计建成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50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年科技部门实施的科技计划项目185项,其中地方科技计划项目65项,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20项。全市登记科技成果260项,评定市科技进步奖153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104项。全年专利申请3419件,授权专利1559件。技术市场交易日趋活跃,全年技术市场成交技术合同2963项,合同成交额30.31亿元,比上年增长15.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年末,全市累计高新技术企业1751家,累计民营科技企业3500家,比上年增长9.4%,民营科技企业当年实现技工贸收入280亿元,增长40.0%。高新技术产业当年实现产值556亿元。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取得新发展。至年末,全市有文化馆17个,公共图书馆17个,博物馆16个,艺术表演团体16个。广播电台2个,节目13套,平均每天播音243.17小时;电视台2座,电视台节目15套,平均每周播放1782.08小时。有线电视用户114.17万户,当年新增用户8.62万户。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7.95%和99.96%。专业文艺持续繁荣,全年艺术表演团体创作并上演剧(节)目13台,代表作品话剧小品《搭白算数》、杂技主题晚会《天地英雄间》演出效果反响热烈。社会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全年开展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8项,摄影作品《梦里汉唐》、《生命之网》荣获第八届文化部“群星奖”金奖。文艺创作喜获丰收,市文化系统新创作和演出的剧目获省级以上奖202项,其中,国家奖46项,省级奖156项。打造出儿童剧《我长大了》、楚剧《站花墙》、《小姑贤》,杂技《爬杆》、《单手顶》等一批有较大影响的文化精品。文博事业稳步发展,武汉博物馆的《武汉古代历史陈列展》入围2002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新闻出版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共出版报纸15.8亿份、各类杂志1.7亿册、图书2.89亿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