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城镇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药品监督管理新机制初步形成。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51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669个,病床床位3.6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08万人,其中医生2.07万人,护师、护士1.78万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2.56人,病床4.3张。全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为260人/10万人,免疫接种率96.82%,达到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比率为60%,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单位比例为100%,食品卫生监督覆盖率100%。 体育事业稳步推进。在国内外的各项比赛中,全市运动健儿共获得10枚金牌,2枚银牌,4枚铜牌。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全年开展全市群众性大型体育活动55次,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五届速度赛马锦标赛,承办了四国女足锦标赛、“超霸杯”全国足球决赛、中国国家足球队和国奥队与爱沙利亚国家队足球对抗赛、第五届全国城运会男子自由式摔跤预赛等体育活动。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在第五届城运会上,我市运动员获金牌7枚。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速度保持平稳。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81.1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7%。男性人口402.99万人,占51.6%;女性人口378.20万人,占48.4%。人口出生率7.16‰,人口死亡率5.01‰,自然增长率2.15‰;净迁移率15.99‰。计划生育率98.80%。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全年职工平均工资11719元,比上年增长16.7%;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24.52元,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497元,增长6.1%,其中现金纯收入2732.8元,增长12.0%。受食品价格上涨、居民在外用餐消费增加等因素影响,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略有上升。城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6%,比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9.2%,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年末,城区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3.92平方米,比上年末提高1.7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5.81平方米,提高1.89平方米。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增加。年末每百户城区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38.0台、空调器115.4台、移动电话83.4部、彩色电视机136.2台、电冰箱103.0台、组合音响38.8套。年末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76.4台、固定电话63.1部、移动电话28.6部、电冰箱38.8台、影碟机30.7台。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年末,城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单位1.7万家,比上年增长19.0%;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153.54万人,增长7.5%。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年末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94.26万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6.2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和退休人员共131.2万人。城镇已全部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贴户次数129.3万户次,人次数达338.1万人次,基本做到应保尽保。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49万张,收养各类人员1.33万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0.39万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81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95亿元。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项产值、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计算增幅时以上年年报数为基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