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基础设施投资加强,投资结构继续改善。2007年,在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农林牧渔业的投资达到67334万元,比上年增长65.5%;用于交通运输业的投资127437万元,比上年增长137.1%;用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投资128085万元,增长32.6%;用于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投资8878万元,增长7.6%。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2007年,全市共确定重点建设项目47项。其中,续建项目27项,新开工项目20项。全年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73.3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额的25.2%。其中:27个续建项目共完成投资40.03亿元。经过一年的建设,东方希望三门峡铝业有限公司氧化铝二期工程(40万吨/年)、河南开祥化工公司50万吨甲醇工程(一期25万吨)、黄河槐扒提水工程(一期提水3立方米/秒)、龙王庄煤矿扩建工程(45万吨/年)、灵宝市卫家磨水库复建工程等17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或交付使用。20个新开工项目共完成投资33.35亿元。东方希望120万吨氧化铝扩容工程等12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或交付使用。 投资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固定资产220.42亿元;建成投产项目479个,项目建成投产率达到71.2%;房屋施工面积724.39万平方米,增长107.4%;房屋竣工面积243.46万平方米,增长24.1%,竣工率达33.6%。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27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增幅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城市市场增速明显高于农村市场。城市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完成64.13亿元,增长22.4%,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完成53.14亿元,增长l2.5%。在各行业中,批发零售业主导地位更加显现,住宿餐饮业稳定发挥作用,零售额分别增长l8.3%和l5.2%。在各种经济类型中,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保持快速增长,市场份额继续扩大,主导作用突出。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年全市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完成进出口总额1873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出口总额达到1771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0%。 利用外资取得新的进展。2007年,全市新签直接利用外资合同10个,合同利用外资额2958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0%;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8706万美元,同比增长35.3%。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年全社会公路货运量完成5183万吨,比上年增长24.5%;公路货运周转量完成27.2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5.6%。全年公路旅客运输量达到7628万人,比上年增长14.3%;公路旅客周转量达到24.13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1.8%。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到14.06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47.76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21.4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100.92万户,普及率为45.3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1.15部/百人。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末,全市共有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32家,比上年增加1家;A级旅游景区(点)7家;旅游星级饭店23家。全年接待海外游客27386人次,比上年增长15.0%,旅游外汇收入336.23万美元,增长18.6%;接待国内旅游者534.59万人次,增长24.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97亿元,增长22.9%。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36亿元,增长35.7%,收入规模和增长速度分别居各省辖市第9位和第2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支撑和拉动作用明显。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51.67亿元,同比增长36.9%。 金融运行保持稳定。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54.57亿元,比年初增加36.93亿元,增长11.6%;各项贷款余额为215.29亿元,比年初增加16.47亿元,增长8.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46.59亿元,比年初增加18.98亿元;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571.03亿元,现金支出1601.19亿元,收支相抵后现金净投放30.16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7年,全市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8542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32212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7.20万人。基础教育不断加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全市普通初中在校学生11.23万人,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学在校学生18.98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07年,全市共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24项。组织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高新技术产品20种。完成2006年度科技成果评审,有18项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1项)。 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技术监督系统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9个,全年监督检验工业产品40种,监督检验工业产品526批次,监督检查食品企业23家,培育河南省名牌产品6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总体受检率达90%。 2007年末,全市共有天气观测站4个,雷达站2个,卫星云图接收站4个,气象公益服务站4个,气象信息电话自动答讯服务系统4套,电视气象服务系统4个,适时进行人工增雨90门次,防雹、消雹作业19门次。测绘、计量和地震等其他服务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7个,博物馆5个,图书馆6个,大型文化广场15个。全市62个乡镇均建立了文化站,95%的行政村建立了文化大院,96%以上的城镇社区建立了文化活动室。陕县、灵宝市、渑池县已创建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湖滨区创建为省文化先进区,28个乡镇创建为省级以上文化先进乡镇,创建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全省首位。《虢都遗恨》入选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台初选剧目,8月份被文化部授予“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剧目”荣誉称号,同时,荣获2007年河南省第三届黄河戏剧优秀奖。年末,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5.36%,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6.15%,有线电视用户达19.26万户。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31个,病床床位6830张,卫生从业人员10233人,卫生技术人员8635,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治愈好转率达95.0%。新创甲级卫生所23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成效显著。2007年,全市6个县(市)区(含开发区)已提前一年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参合农民144.8万人,参合率达93.0%,比2006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全市社区卫生和妇幼保健工作深入开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