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4 三门峡市统计局

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技术监督系统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7个,全年监督检验工业产品30种,检验工业产品450批次,监督检查食品标签168批次、化妆品标签82批次。全市共有气象观测站4个,雷达站2个,卫星云图接收站4个,气象公益服务站4个。全市已建立气象防灾减灾寻呼网2个,12121气象信息电话自动答讯服务系统1个,电视气象服务系统3个。测绘、计量和地震等其他服务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群艺馆1个,文化馆6个,博物馆5个,公共图书馆6个。电视人口覆盖率95.7%,广播人口覆盖率94.6%,有线电视用户16.37万户。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10个,病床床位6304张,卫生从业人员9778人,卫生技术人员8059人,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治愈率达76.6%。新扩建了传染病病床,购置了紧急救援车,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群体活动1429次。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全年全市共组队参加了乒乓球、射击、射箭等省以上比赛13项次,获得金牌21枚、银牌25枚、铜牌26枚。成功承办了2次国家级大型体育比赛。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全市共先后建成7处“体彩健身园”,为广大人民群众锻炼、健身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环保机构35个,环保系统从业人员611人。其中,环境监测站6个,环境监测人员123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环评审批项目121个,环评审批率达100%;辖区内建设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三同时”执行率为100%;辖区内当年已投产的审批权限内的建设项目共7项,经过环保“三同时”验收检测,全部达到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达标排放率为100%。区域污染防治工作收到较好效果。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15个,面积达63.7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企业数119个,工业废水、废气处理率均为99%,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率达73%。全年机动车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为91%。但环境污染的治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十二、人口、城乡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05‰。全市年末总人口221.40万人,比上年增加0.4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3.38万人,占37.66%;乡村人口138.02万人,占62.34%。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6.61%,老年人口达到14.63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200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32元,比上年增长8.0%;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301元,比上年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095元,增长6.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09元,比上年增长15.7%;农民人均纯收入2568元,增长14.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75元,增长13.7%。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11.61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屋总使用面积21.6平方米;全年农村竣工住宅面积68.98万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现住房屋总使用面积达到28.77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全年全市共为3.13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19278万元,全市各级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共为6417名登记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1423万元,拨付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788万元,发放率和拨付率达100%。全市有21.16万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全年征收医疗保险费10603万元,综合征缴率达117%。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069.6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46549人,保障金兑现率100%;全年发放农村特困户救助金171.40万元,享受农村特困户救助19238人,救助金兑现率100%。

社会福利事业取得新的成效。全市综合社会福利院床位2047张,共收养1350人。全市对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签协议的下岗职工筹措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1266.2万元,代缴养老、失业、医疗三项社会保险费830.04万元,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发放率100%。全年共销售福利彩票2705万元,可筹集公益金216.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