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4 漯河市统计局

全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1.0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0%;旅游总收入7.4亿元,增长30.0%。接待入境游客3379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60万美元。全市有4A级旅游景区1处,3A级旅游景区1处。星级酒店9家,旅行社27家。

七、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全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1亿元,比上年增长22.1%;一般预算支出32.0亿元,增长23.7%。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31.3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8.39亿元,增长10.3%。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220.28亿元,增长13.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51.84亿元,增长13.2%;中长期贷款余额61.70亿元,增长8.4%。全市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0.63亿元,下降8.3%。

年末全市共有上市公司2家,上市股票2只。年末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74.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2 %。全年新增股民开户1039户,股票A股交易量72.3亿元。全市证券资产价值5.8亿元。

全年全市保险公司保费收入66533万元,比上年增长  14.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962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56571万元。全年赔款及给付12152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5859万元,人身险赔付6293万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5708人,在校生13236人,毕业生2010人。普通高中招生21590人,在校生61242人,毕业生16797人。初中学校招生27328人,在校生119934人,毕业生52515人。普通小学招生33387人,在校生205336人,毕业生27541人。

全年全市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年末全市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36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901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全年共取得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取得市级科技进步奖83项。全年申请专利245件,授权专利117件,分别增长58.0%和64.8%。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69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900万元。

年末全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5个,其中市以上质量监督检验机构3个。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68家,比上年增长12.0%。全市共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国家免检产品7个;河南省名牌产品18个,省免检产品21个。全市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4个,新规定、修订地方标准8项。全市卫星云图接收站点4个,电视天气预报制作服务系统3个。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4个,群众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4个,国家综合档案馆5个,专业档案馆1个。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7项),有3个项目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台1座,教育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3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15万户。全年出版报纸972万份。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1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8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病床床位598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4575张。卫生技术人员7833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926人,注册护士2077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6个,卫生技术人员369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6个,卫生技术人员126人。农村乡镇卫生院49个,床位1224张,卫生技术人员1842人。全市共有1县3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参合农民107.06万人。

全年承办大型体育比赛17次,其中国家级9次、省级8次。举办各类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50次,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群众占总人口的35%。在河南省第十届运动会上,漯河市代表团共获得金牌91枚、银牌29枚、铜牌27枚,金牌总数居省辖市第十名,团体总分居第六名,同时被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代表团”称号。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254.25万人,常住人口249.7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53万人,出生率9.98‰;死亡人口1.33万人,死亡率5.24‰;全年净增人口1.20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74‰。

全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83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5.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56元,实际增长1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34元,实际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332元,实际增长11.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8.6%(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1.6%,分别比上年下降2.3个和0.03个百分点。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33.4万平方米,下降34.2%;农村竣工住宅面积213.6万平方米,下降3.5%。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89026人,比上年增加9691人,其中参保在职职工147735人,参保离退休人员41291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92308人,增加16095人,其中参保在职职工149749人,参保退休人员42559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60000人。

年末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43681人,全年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205.6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55850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545.6万元。全市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250.2万元,救助1913人次。

全年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2530张,收养2329人。建立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23处,城镇便民服务网点550个。接受社会捐赠46.2万元。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全市水资源总量5.8亿立方米,年降水量684毫米。全年总用水量5280万立方米,人均用水量135.7立方米。

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基本保持在上年水平,建成沙、澧河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控制面积210平方公里,覆盖率8.0%。7个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类别为:澧河-丁湾断面为2类水质,水质为优;沙河-刘李渡口断面为4类水质,属轻污染;其它断面水质均为劣5类。城市饮用水源地澧河-三里桥断面各项监测指标的年均浓度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3类标准,水质良好。浅层地下水、中深层地下水监测指标的年均浓度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3类标准,水质良好。

全年市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占92.9%;环境噪声达标区4个,达标面积50.1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4个,达标面积50.1平方公里。

全市共完成成片造林6.75万亩,建设高标准绿色通道480公里,四旁植树610万株,林木覆盖率23.96%。市区新增绿化面积 8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6.2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36平方米。

全年全市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440起,比上年下降20.5%,各类伤亡事故死亡130人,下降5.8%。其中,道路交通事故死亡117人,下降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