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4 漯河市统计局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团结进取,攻坚破难,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质量继续改善,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377.0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4亿元,增长8.8%;第二产业增加值243.1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70.5亿元,增长8.4%。人均生产总值14869元,比上年增长14.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9:62.3:19.8变化为16.8:64.5:18.7,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上升1.1个百分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03.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54%。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其中,居住价格上涨5.9%,鲜菜价格上涨4.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0.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3%。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54.8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7.2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27.6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2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55万人,其中“4050”人员0.4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7%。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46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33.6万人。全市城镇化率33.26%,比上年提高1.56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384.12万亩,比上年增加16.10万亩,其中夏粮种植面积200.02万亩,增加0.39万亩;秋粮种植面积184.10万亩,增加15.71万亩。全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11.44万亩,增加5.30万亩,其中棉花种植面积37.46万亩,增加5.16万亩;油料种植面积31.97万亩,减少1.44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07.33万亩,减少0.9万亩。

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56.46万吨,比上年增产17.8%,其中夏粮产量84.27万吨,增产8.4%;秋粮产量72.18万吨,增产31.0%。全市棉花产量2.66万吨,增产18.7%;油料产量6.28万吨,增产4.7%。全年肉类总产量31.06万吨,增长9.4%;禽蛋产量11.14万吨,增长5.0%;牛奶产量6.04万吨,增长10.3%。全年水产品产量0.59万吨,增长8.4%。

全市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18.99万亩,当年新增3.6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30.7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4%;农用拖拉机9.51万台,增长1.8%;农用运输车3.89万辆,与上年持平;农村用电量3.84亿千瓦小时,增长5.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77.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2.8亿元,比上年增长22.9%;产品产销率98.9%,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食品工业增加值95.7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5.4%,贡献率58.8%,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3.5个百分点;造纸及纸制品业增加值17.9亿元,比上年增长23.7%,贡献率10.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5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盐27.7万吨,比上年增长2.3倍;小麦粉293.1万吨,增长37.2%;鲜冷藏冻肉25.6万吨,增长76.5%;配混合饲料72.9万吨,增长30.8%;速冻米面食品33.0万吨,增长28.8%;方便面26.4万吨,增长39.3%;饮料酒3.1亿升,增长49.6%;软饮料56.1万吨,增长47.4%;机制纸及纸板68.3万吨,增长27.6%;畜肉制品80.3万吨,增长12.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3.4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实现利润61.9亿元,增长42.3%;实现利税87.1亿元,增长38.1%。其中,食品工业实现利润40.9亿元,增长40.0%,对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贡献率64.0%,拉动利润增长27.1个百分点;造纸及纸制品业实现利润5.5亿元,增长51.5%,对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10.0%,拉动利润增长4.2个百分点。

全年全社会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1.8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0.3亿元,增长23.8%;实现税金0.4亿元,增长60.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8.7亿元,比上年增长37.0%,增幅比上年回落6.0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115.0亿元,增长40.5%,增幅比上年回落11.2个百分点;农村投资23.7 亿元,增长22.2 %,增幅比上年回落13.3个百分点。

在城镇投资中,工业投资70.0亿元,比上年增长50.2%。其中,食品工业投资28.8亿元,增长47.5%;化学工业投资10.1亿元,增长48.5%;机械工业投资9.9亿元,增长43.4%;纺织工业投资1.5亿元,增长125.9%;建材工业投资5.5亿元,增长65.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6.1亿元,增长210.9%;教育投资2.0亿元,增长51.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1.6亿元,增长376.0%。城镇民间投资83.9亿元,增长63.5%,所占比重为73.0%。

全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7.6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其中住宅投资12.5亿元,增长75.8%。商品房屋施工面积149.9万平方米,增长8.5 %,其中住宅110.1万平方米,增长11.0 %。商品房屋销售面积88.3万平方米,增长14.8 %。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9.4亿元,增长17.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0.1亿元,增长10.4%。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88.3亿元,增长13.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9.1亿元,增长21.6%;其他行业零售额2.1亿元,增长11.1%。

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718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出口总额9804.4万美元,增长3.0%;进口总额7377.6万美元,下降1.6%。

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5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5153万美元,增长78.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506万美元,增长24.0%。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全市货运量1972万吨,比上年增长12.2%,其中水运204万吨,增长67.2%;货物周转量304207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6.8%,其中水运153867万吨公里,增长78.6%。客运量3649万人,比上年增长8.0%;旅客周转量145439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1.3%。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9.0亿元,比上年增长28.0%。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64.4万门,比上年增长13.7%;本地电话用户44.1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7.1万户,乡村17万户,本地电话用户增加2.85万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83.4万户,新增30.8万户,增长58.6%。电话普及率为50部/百人(含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7.1万户,比上年增长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