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4 濮阳市统计局

濮阳市统计局

2002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二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大力实施“以工兴市”战略,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质量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稳定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236.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12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27.59亿元,增长10.9%;第三产业增加值59.13亿元,增长10.1%。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第一产业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明显,农牧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第二、三产业保持快速增长,第产业中的运输邮电、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较快发展。

市场物价总水平略有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5%。分项目看,食品类价格上涨0.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1.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6%;但烟酒及用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通信价格水平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上年下降2.6%。

劳动就业保持稳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07056人,比上年末减少5038人。劳动就业向多渠道发展,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比上年增加较多。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102人,全年通过多种渠道使5300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

财政收入保持加快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9.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9.06亿元,增长24.6%。全年财政总支出2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9.86亿元,增长21.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地方工业总量小,城镇化进程滞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企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金融机构存贷反差较大,社会保障和再就业任务繁重,地方财政困难等。

二、农业

种植结构继续调整。我市农业生产先后遭受干旱、部分地区遇到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粮、棉、油产量因灾减产。但由于农业结构调整,优质农业种植面积增加,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加之农业的高产开发和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弥补了灾害损失,保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农村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全年粮食总产量204.55万吨,减产2%;油料总产量15.97万吨,减产5%;棉花总产量1.62万吨,减产16.9%;蔬菜产量178.23万吨,增长5.6%。畜牧业稳定增长,肉类总产量完成18.54万吨,增长5.4%;禽蛋产量完成22.9万吨,增长7.9%。

植树造林步伐加快。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347公顷,比上年增长5.6倍,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334公顷,增长11.1倍。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26.5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9.1%;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到900台和10.59万;农村用电量3.29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4%;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7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49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5.9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79.64亿元,增长1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64.15亿元,增长3.6%;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6.13亿元,增长20.6%;股份制企业增加值46.7亿元,增长4.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0.16亿元,增长6.9%。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10.46亿元,增长35.2%;重工业增加值69.17亿元,增长6.8%。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以石化工业为主导,切实落实“以工兴市”战略,五大支柱行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3.4%;食品工业增长18.1%,化学工业增长3.6%,电力、蒸汽、热力的生产供应业增长15.8%。企业积极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新产品产值0.55亿元,比上年增长32.5%,淘汰落后和压缩过剩生产能力继续取得积极进展。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全面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30.6%,产品销售收入190亿元,增长21.3%;利润总额9.77亿元,下降21.7%,其中国有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6.37亿元,下降34.1%;亏损企业亏损额2.24亿元,下降11.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89.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72亿元,增长10.8%;城乡集体经济投资8.3亿元,下降2.3%;城乡居民个人投资9.1亿元,增长30%。从投资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30.99亿元,增长35.1%;更新改造投资22.6亿元,增长5.8%;房地产开发投资3.78亿元,增长21%;其他投资完成16.4亿元,增长6.7%。

全年基本建设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天然原油开采83.2万吨,天然气开采3.8亿立方米,新建公路160公里。

五、国内贸易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8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居全省前列。其中市级零售额增长14.8%,县及县以下增长均在9.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5.8亿元,增长12.3%;餐饮业零售额5.9亿元,增长8.7%;其他行业零售额2.8亿元,增长7.8%。各类集贸市场成交活跃。

对外贸易增幅较大。全年进出口总额5611万美元,比上年增工25.7%。其中,进口总额2083万美元,增长31.3%;进口总额3528万美元,增长22.6%。

利用外资形势较好。全年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6个,比上年增长1.7倍;合同外资金额5189万美元,增长4.2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447万美元,增长6.5倍。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综合运输能力持续提高。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8040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2%。其中,铁路18172万吨公里,增长10.2%;公路162229万吨公里,增长3.6%。旅客周转量124956万人公里,增长22.5%。其中,铁路430万人公里,下降15.3%;公路124526万人公里,增长22.7%。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6320万元,比上年增长8.5%。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90681门,增长8.4%;固定电话用户329284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67683户,乡村电话用户161600户;移动电话新增用户126638户,年末用户284167户。电话普及率9.38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11791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