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濮阳市统计局)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起始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积极实施名城带动和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增加投资和扩大消费,稳步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基本实现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十五”计划开局良好。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18.92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48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117.04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54.4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1.4:54.6:24.0,变化为21.7:53.5:24.9,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市场物价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4%,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6%,居住类价格上涨0.5%。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3%。 就业形式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32.1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3.2%。全年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介绍成功14821人次就业,各级劳动部门共培训失业下岗人员4147人次。通过推进再就业工作,使4449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仍够合理,消费需求依然不足,社会投资还未全面启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农民收入总体水平偏低。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产品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市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148.61万亩,优质专用水稻种植面积比上年扩大4.59万亩,优质玉米种植面积比上年扩大7.1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上升。一批养殖基地和畜产品加工项目相继建成。 种植业战胜严重旱灾,获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208.42万吨,比上年增长4.5%。其中,夏粮118.82万吨,增长0.2%;秋粮89.60万吨,增长10.7%,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作物持续增产,名优、新特、精细品种不断增加。全年棉花产量1.95万吨,比上年增长5.9%。油料产量16.80万吨,比上年下降2.7%。 林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0.812千公顷,零星(四旁)植树332万株,育苗面积0.761千公顷。 畜牧业保持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达17.58万吨,比上年增长4.5%。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12.37万吨,增长1.2%,禽蛋产量21.22万吨,增长8.9%。奶业生产发展较快,全年奶类总产量7352吨,增长168.7%。水产品产量5423吨,比上年增长4.1%。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74.27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5.9%;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到7.99万台和8.63万辆;全年农村用电量3.2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25.1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2%,节水灌溉面积69.06千公顷,增长10.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97.98亿元,比上年增长9.5%。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增加值74.56亿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63.54亿元比上年增长6.2%;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4.61亿元,增长2.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0.27亿元,增长10.7%。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8.8亿元,增长12.9%:重工业增加值65.76亿元,增长6.2%大中型工业完成增加值42.01亿元,下降2.1%。 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除石化行业因油、气价格下跌增速下降外,其它支柱产业均有增长。与上年相比,石化业下降4.1%;食品加工业增长12.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44.4%;玻璃制品、编织袋工业增长较快。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加强,工业新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686.8%。 工业产销基本衔接。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0.7亿元,比上年下降4.0%.产销率达97.8%。实现利润总额12.8亿元,比上年下降22.3%。亏损企业亏损额2.6亿元,增长4.2%;亏损面11.5%,比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8.1%,比上年下降6.2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9.3%,比上年同期下降2.7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11.2%,提高45.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8.1%,下降0.6个百分点;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4463元/人。但仍有一部分企业的效益还不理想,亏损企业的亏损额还比较大。 建筑业增长加快。全市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安工作量28.24亿元。增长20.4%。工程质量稳步提高,按单位工程个数计算的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为69.7%,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按房屋面积计算的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为62.8%,提高了4.9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47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62.77亿元,增长17.1%;城乡集个体经济投资3.90亿元,下降3.8%。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22.93亿元,比上年增长8.4%;更新改造投资21.36亿元,增长30.2%;房地产开发投资3.12亿元,增长43.8%。 投资结构有所调整。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投资中,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3.8亿元,增长2.55倍;以城市供水、供热、污水处理、道路、园林等为主的城市公用事业完成投资4.20亿元.增长25.7%;文化教育卫生投资0.46亿元,与去年持平。邮电通信业投资1.96亿元,电力供应业完成投资2.42亿元,农林牧渔水利业完成投资1.45亿元。 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持续回升。全年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投资21.73亿元,增长44.87%.其中,石油采掘业投资19.25亿元,增长88.5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02亿元,下降75.5%;轻纺织工业完成投资0.18亿元,下降25%。 全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新增固定资产56.55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90.1%。建成投产项目119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76.8%。竣工房屋建筑面积为93.2万平方米,竣工率为70.8%。 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天然原油开采75万吨,天然气开采3.55亿立方米;新、改建公路132公里;新增局用交换机容量2.5万门;新增中等学校学生席位495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