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4 安阳市统计局

安阳市统计局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机遇,紧紧围绕“四路并进、五力同驱”及构建和谐安阳的要求,努力打造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加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达到了多年来的最好水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56.4亿元,增长14.8%,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0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2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320.5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147.7亿元,增长12.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2:56.6:26.2调整为15.9:57.6:26.5。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亿元,增长25.9%。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2005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256亿元,增长16.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城镇化进程加快。2005年我市城镇化率达到32.5%。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五县(市)生产总值完成359.8亿元,增长18.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增长26.9%。

市场物价运行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2%,其中食品价格上升3.0%,衣着类价格下降1.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下降0.8%,交通和通讯下降0.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升2.5%,居住类价格上升8.0%。

就业形势比较稳定。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41.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7%。全年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就业登记人员9.96万人,各级劳动部门共培训失业下岗人员结业2.66万人。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使5.3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安置“4050”人员1.4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4万余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然突出,资金、煤电油运依然紧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农民增产、增收的基础不够稳固,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仍然偏低,部分群众生活还较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形势比较稳定。全年粮食总产量253.6万吨,比上年增长3.3%;油料产量26.5万吨,比上年下降7.6%;棉花产量3.5万吨,比上年增长8.0%;全年蔬菜总产量468.8万吨,比上年增长5.6%。

农业经济结构稳步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全市优质强筋小麦播种面积297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70.5%,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6%。各种农副产品及其他特色经济发展迅速,名优、新特、精细品种发展较快。

植树造林成绩喜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27千公顷,幼林抚育面积218.6千公顷,退耕还林工作成效显著,完成退耕还林和四荒拍卖造林15万亩。

畜牧养殖业快速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20.24万吨,比上年增长7.6%,其中猪牛羊禽肉总产量19.64万吨,增长7.9%;禽蛋产量25.85万吨,增长8.1%;奶类产量3.5万吨,增长44.4%;水产品产量6119吨,增长36.9%。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75.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8%;农用拖拉机14.5万台,比上年增长4.3%;农用运输车10.97万辆,比上年增长3.69%;农村用电量13.2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6.3%。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5年全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20.0亿元,增长22.0%。其中,国有企业增加值30.5亿元,增长-0.2%;集体企业增加值10.8亿元,增长35.7%;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32.2亿元,增长27.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12.96亿元,增长-12.0%。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48.04亿元,增长24.1%,重工业增加值171.97亿元,增长22.1%。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全面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70.68%,比上年提高21.4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695.6亿元,比上年增长38.7%;完成利税总额74.3亿元,增长42.9%;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28.77亿元,同比增长60.4%。

建筑业生产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影响,呈快速增长趋势。2005年全市建筑行业完成建安工作量7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实现利润6106万元;实现税金2.57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8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640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保持快速增长,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0.8亿元,比上年增长50.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80.9亿元,增长51.1%;房地产开发投资13.99亿元,增长20.6%。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城关镇以上新增固定资产98.69亿元。建成投产项目522个,项目建成投产率74.7%。施工房屋建筑面积718.5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61.79万平方米;竣工房屋建筑面积370.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58.49万平方米,竣工率51.5%。

全年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原煤开采35万吨;炼钢319万吨;改建公路331公里;城市道路扩建96.4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面积160.7万平方米;新增耕地面积0.86万亩;新增造林面积0.05万亩;新增医院病床810张;新增移动通信基站91个;城市污水处理能力2.5万吨/日。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有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8.79亿元,增长9.9%;县的消费品零售额16.3亿元,增长14.1%;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50.5亿元,增长2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120.89亿元,增长14%;餐饮业零售额21.85亿元,增长17.1%;其他行业零售额2.9亿元,增长16.1%。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品质逐步提高,通讯、汽车、住房商品销售快速增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六、对外经济

2005年,全市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7.2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0%。其中,全年出口额3.03亿美元,增长-5.5%;进口总额4.2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5%;实际利用外资2832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2%。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综合运输能力持续提高。2005年全市境内公路里程4499公里。全市共有民用汽车12.28万辆,各类载货汽车3万辆。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29.9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0.0%。旅客周转量32.32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