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4 濮阳市统计局

濮阳市统计局

(2001年2月28日)

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深入贯彻中央、省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认真落实市委全会、市人大四届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抢抓机遇,努力扩大内需,着力调整结构,积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名城带动战略,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九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全面完成。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长加快。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3.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36亿元,增长6.O%;第二产业增加值110.79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49.47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结构为21.3:54.4:24.3。

市场物价止跌趋稳。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5%,一反前两年下降的趋势。其中食品类价格下降1.7%,衣着类价格下降0.1%,家庭设备及用品价格下降0.5%,交通和通讯工具价格下降7.5%,居住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分别上升2.2%和19.6%。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3.5%。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32.89万人。全年各类职业介绍所介绍1.39万人次就业,2.41万人次参加了各类就业培训。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帮助国有企业1.28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3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尚未根本缓解;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较突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社会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趋缓;安全生产管理需进一步加强。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向优质和多样化方向发展。种植业获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199.53万吨,比上年下降1.7%,是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其中,夏粮118.56万吨,增产1.3%;秋粮80.97万吨,减产5.8%。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水稻增长较快。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上升。优质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扩大。棉花在政策和市场导向的作用下,种植面积持平,全年棉花产量1.84万吨,比上年减少6.2%。油料产量17.27万吨,比上年增长10.6%。

造林绿化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361公顷,比上年增长88.0%;幼林抚育实际面积6128公顷,增长192.8%。林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

畜牧、水产业保持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达16.5万吨,比上年增长9.3%。禽蛋产量19.5万吨,增长20.6%。奶类总产量0.21万吨,增长25.0%。水产品产量0.52万吨,增长8.5%。特种养殖业发展较快。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59.06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5.7%;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到7.86万台和0.10万辆;全年农村用电量39774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1.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24.6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5%,其中节水灌溉面积62.34千公顷,增长9.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95.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增加值75.93亿元,增长19.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65.38亿元,比上年增长22.2%;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5.35亿元,下降0.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0.23亿元,增长25.3%。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8.46亿元,增长5.2%;重工业增加值67.47亿元,增长22.9%。大中型工业完成增加值56.12亿元,增长23.3%。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产销衔接状况有所改善,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68.48亿元,比上年增长16.8%,产销率达98.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7.76亿元,比上年增长36.0%。实现利润总额16.58亿元,扭亏增盈。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4.10亿元,是近年来的最好水平。亏损企业亏损额2.57亿元,下降29.9%;亏损面10.4%,下降5.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7.02%,比上年提高66.6个百分点,是近年来的最高值。但是,一部分企业的效益还不理想,亏损企业的亏损额仍然比较大。

建筑业增长加快。全市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安工作量23.45亿元,增长17.3%。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实现利税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03%;税金0.90亿元,比上年增长60.0%。工程质量稳步提高,安单位工程个数计算的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为62.2%,比上年提高28.2个百分点;按房屋面积计算的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为71.5%,提高了28.2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7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53.6亿元,增长30.7%。从投资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21.2亿元,增长17.0%;更新改造投资16.4亿元,增长60.9%;房地产开发投资21.7亿元,增长13.8%。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就。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交通运输邮电业投资3.0亿元,比上年下降3.2%;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2.7亿元,下降25.0%,其中农业投资1770万元,增长11.0%;电力供应业(含城乡电网改造)投资2.1亿元,增长133.3%。加大实施名城带动战略力度,在“三城”的基础上,又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中原大化集团甲胺回收联产尿素装置和1.2万吨三聚氰胺项目、市热电厂6000吨三聚氰项目、市氯碱厂1万吨无磷洗涤助剂项目建成投产。全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新增固定资产41.2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6.9%。建成投资项目155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72.1%。竣工房屋建筑面积为73.5万平方米,竣工率为48.4%。基本建设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天然原油开采能力51.26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4万吨/年,新建公路72公里,新增粮食仓库储量5068万公斤。

五、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结构得到调整。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濮阳招生6586人,比上年增招2319人。全市成人高校2所,成人高校招生504人,在校生1195人。普通高中招生1.35万人,比上年增招2930人,在校生3.2万人。全市普通初中入学率97.9%。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5955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全市又有1个县(区)完成了“普九”任务。截止2000年底,全市6个县(区)均完成了“普九”任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537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24.24万次。全年扫除青壮年文盲822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