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4 平顶山市统计局

建筑业较快增长。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资质等级三级及三级以上独立核算建筑施工企业完成房屋建筑面积52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5.1%;竣工面积160.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0.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结构渐趋合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2.7亿元,比上年增长49.9%,其中城镇及城镇以上单位完成投资235.8亿元, 增长53.9%,民间投资完成116亿元,占城镇投资的比重达49.2%;港澳台投资15.7亿元,增长93.8%。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及城镇以上单位完成工业投资135.1亿元,增长49.5%,完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44亿元,增长57.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1.7亿元,增长43.5%,教育投资2.9亿元,增长21.3%,卫生社会保障福利业投资2.4亿元,增长72.6%。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大型项目支撑作用明显。2006年全市完成投资过亿元的项目35个,比去年同期增加8个,合计完成投资164.1亿元,同比增长113%,占全市城镇以上投资总量的69.6%,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平临高速公路建成全线通车;平东热电公司2×20万千瓦机组扩建工程、神马氯碱化工公司5万吨离子膜烧碱5万吨PVC树脂项目、天瑞集团第三水泥生产线项目、神马集团2万吨特品工业丝项目、神马集团6000吨高模低缩工业丝项目、中盐皓龙集团天源盐化公司60万吨二期扩建工程竣工投产;瑞平煤电有限公司2×15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中加钢铁公司二期扩建工程即将投产,平顶山姚孟第二发电有限公司2×60万千瓦机组扩建工程、舞钢公司100万吨宽厚板生产线扩建工程、太澳高速公路平顶山段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完善城镇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投入资金6亿元,用于老城区改造,完成了建设路拓宽和矿工路、园林路等主次干道改造工程,程平路改造主体完工,“三桥五路”建成通车。新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完成投资36亿元,湖滨新城已初具规模。大力实施园林绿化工程,城区新增绿地263万平方米,植树228万株。城镇化率达到3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分城乡看,市的消费品零售额106.4亿元, 增长17.1%;县的消费品零售额30.2亿元,增长13.8%;县以下零售额32亿元,增长11.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4.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8.2亿元,增长22.8%。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52.6亿元,增长12.6%。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4446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1.8%,其中出口总值27250万美元,增长 29.4%,进口总值17211万美元,增长36%。全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580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年末实有“ 三资”企业321家,比上年增加14家。

旅游业蓬勃发展,2006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15.1亿元,增长42.6%,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57.2万人次,同比增长45.0%。

七、交通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全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25.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6.1%,公路客运周转量22.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9.6%。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5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年末全市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26.1万门,比上年增长12.2%,固定电话及小灵通用户81.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46.9万户,乡村电话用户34.6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11.8万户,比上年增长3.1%。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持续快速增长。据财政部门统计,全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4.2亿元,同比增收12.6亿元,增长4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0.4亿元,同比增收11.3亿元,增长38.9%;市本级完成一般预算收入 14.2亿元,增长22.5%;区级财政收入8.5亿元,增长43.1%;县(市)级17.7亿元,增长53.2%。全年地方财政支出74.96亿元,比上年增长40.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68.1亿元,增长40.3%。

金融运行良好。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98.3亿元,比年初增加104.9亿元,增长21.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80.2亿元,比年初增加53.4亿元,增长16.3%。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33亿元,比年初增加82亿元,增长32.7%,其中工业贷款余额49.1亿元,增长 13.4%,商业贷款余额32.2亿元,增长38.5%,农业贷款余额65.4亿元,增长14.1%。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持续发展。2006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5万人。科技创新能力有新的增强,全年共申请专利350项,增长49.6%,审批140项。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46项,其中省级科技进步奖16项。全市共认定技术合同118件,技术合同交易额2345万元。“科技兴平”战略取得新成效。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总数1943所,教职工56365人,在校生人数88.6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4所,在校生40063人;中等专业学校7所,在校生1.9万人;普通中学302所,在校生31.1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学、初中、高中升学率分别为87.2%、47%和50.5%。成人高等学校招生6907人,在校生17973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4068人,在校生7509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长足发展。2006年,全市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06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文艺表演团体为9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7个,藏书60.3万册。《平顶山日报》全年发行量2360万份,《平顶山晚报》全年发行量2530万份。拥有广播电台7座,中波广播发射台1座,电视台7座,有线电视用户增加到21.3万户。档案事业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提高,全市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1个,专业档案馆2个,各级各类综合档案室867个,保藏档案193万卷册,达到省级以上标准的馆室684个。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义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642个,卫生技术人员16312人,其中执业医师6137人,护师和护士4527人,农村医疗点3045个。全市各种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有所增加,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妇女儿童保健、职业病防治、社会无偿义务献血工作取得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