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4 平顶山市统计局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年全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体育比赛中共获奖牌231.5枚,其中金牌142.5枚、银牌40枚、铜牌49枚,其中获国家级金牌1枚。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推进“蓝天工程”,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成绩显著。全年关闭水泥立窑生产线16条,关闭其它重污染企业20家,治理21家, 56家小洗煤厂全部停产治理,取缔了市区周边229堆违法堆放的煤堆、煤泥堆,取缔库区养鱼网箱400多箱;在矸石山上植树10万多棵,完成6座矸石山灭火治理和43台锅炉深度治理任务;秸秆焚烧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12369环保热线受理群众投诉1241起,处理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烟尘去除率99%,粉尘回收率9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7.8%;全年出境水质达标率70.8%;大气中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0.058毫克/标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比上年降低13.4%;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0.045毫克/标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比上年上升4.7%;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0.142毫克/标立方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比上年降低3.4%;大气平均降尘量9.45吨/月平方公里;全年优良天数261天,优良率达71.5%,比上年增加10.1个百分点;市区交通噪声68.3分贝,上升3.5分贝;全年没有酸雨。

十二、人口、社会、劳动保障与人民生活

人口控制工作卓有成效。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到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49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1.2万人,非农业人口124.5万人,城镇化率达3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稳步提高。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98元,比上年增长13.5%; 人均消费性支出7056元,增长13%。 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451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增长17.2%。年末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18台,冰箱85 台,空调器111台, 洗衣机103台,家用电脑40台。每百户农民拥有彩电89台,冰箱24台,空调器14台,洗衣机84台,摩托车51辆。但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大病医疗统筹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统筹、医疗费用统筹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全市已有23.4万名职工和6.9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统筹,45.5万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统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总人数为52.5万人,其中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41.2万人,退休人员10.6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社会福利收养单位108个,床位数3130张,收养人数2754人。全年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总人数13122人。享受城镇居民低保人数8.4万人,保障总额6212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7万人,五保供养人数2.1万人,妥善安置了退伍军人的生活和就业,安置城镇义务兵2065人,转业士官61人。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核算数。
2、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 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平顶山市统计局  2007-04-06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机遇,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市经济在较高增长平台上保持了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农业经济运行平稳,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对外贸易稳步发展,财政收支快速增长,金融市场运行良好,市场物价微幅上涨,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5.8 %,经济总量跃上600亿元的新台阶。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3.4亿元,增长7.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16.1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2.4亿元,增长13.7%。人均生产总值继2004年突破1000美元后今年达到13580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9:60.1:27.9变化为10.9:61.9:27.2,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化建设进程有新的加快,保障和社会服务能力继续提高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10.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2%。

市场物价总水平稳中略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9%,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0.5%,居住类价格上涨3.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9%,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1.2%,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上涨1.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下降0.1%,衣着类价格下降2.4%。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微跌0.1%。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 %。全市共有各级各类职业介绍所170个,各级劳动部门共组织11.5万人次参加了就业培训,其中培训失业下岗职工3.3万人次,通过推进再就业工作,使1.9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1.7万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仍然较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新开工和后续项目不足,投资保持高增长有新的难度,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压力增大,财政收入的不稳定因素比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总水平偏低,城乡新增劳动力较多,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等。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持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4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农业产值62.9亿元,林业产值3.3亿元,畜牧业产值63亿元,渔业产值1.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2%、-15.4%、9.0%、69.8%。

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82.3万吨,增长13%,其中夏粮90.3万吨,秋粮92万吨。经济作物中,棉花产量4849吨,增长9.9%;油料总产量13.2万吨,增长12.4%;蔬菜瓜类总产量259.8万吨,增长12.4%;烟叶总产量3.1万吨,增长20.3 %。全年造林面积8758公顷,其中新发展经济林1840公顷,零星植树2290万株。幼林抚育作业面积5794公顷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