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5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年末全市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26.1万门,比上年增长12.2%,固定电话及小灵通用户81.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46.9万户,乡村电话用户34.6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11.8万户,比上年增长3.1%。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持续快速增长。据财政部门统计,全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4.2亿元,同比增收12.6亿元,增长4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0.4亿元,同比增收11.3亿元,增长38.9%;市本级完成一般预算收入 14.2亿元,增长22.5%;区级财政收入8.5亿元,增长43.1%;县(市)级17.7亿元,增长53.2%。全年地方财政支出74.96亿元,比上年增长40.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68.1亿元,增长40.3%。 金融运行良好。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98.3亿元,比年初增加104.9亿元,增长21.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80.2亿元,比年初增加53.4亿元,增长16.3%。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33亿元,比年初增加82亿元,增长32.7%,其中工业贷款余额49.1亿元,增长 13.4%,商业贷款余额32.2亿元,增长38.5%,农业贷款余额65.4亿元,增长14.1%。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持续发展。2006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5万人。科技创新能力有新的增强,全年共申请专利350项,增长49.6%,审批140项。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46项,其中省级科技进步奖16项。全市共认定技术合同118件,技术合同交易额2345万元。“科技兴平”战略取得新成效。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总数1943所,教职工56365人,在校生人数88.6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4所,在校生40063人;中等专业学校7所,在校生1.9万人;普通中学302所,在校生31.1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学、初中、高中升学率分别为87.2%、47%和50.5%。成人高等学校招生6907人,在校生17973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4068人,在校生7509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长足发展。2006年,全市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06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文艺表演团体为9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7个,藏书60.3万册。《平顶山日报》全年发行量2360万份,《平顶山晚报》全年发行量2530万份。拥有广播电台7座,中波广播发射台1座,电视台7座,有线电视用户增加到21.3万户。档案事业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提高,全市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1个,专业档案馆2个,各级各类综合档案室867个,保藏档案193万卷册,达到省级以上标准的馆室684个。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义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642个,卫生技术人员16312人,其中执业医师6137人,护师和护士4527人,农村医疗点3045个。全市各种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有所增加,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妇女儿童保健、职业病防治、社会无偿义务献血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年全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体育比赛中共获奖牌231.5枚,其中金牌142.5枚、银牌40枚、铜牌49枚,其中获国家级金牌1枚。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推进“蓝天工程”,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成绩显著。全年关闭水泥立窑生产线16条,关闭其它重污染企业20家,治理21家, 56家小洗煤厂全部停产治理,取缔了市区周边229堆违法堆放的煤堆、煤泥堆,取缔库区养鱼网箱400多箱;在矸石山上植树10万多棵,完成6座矸石山灭火治理和43台锅炉深度治理任务;秸秆焚烧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12369环保热线受理群众投诉1241起,处理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烟尘去除率99%,粉尘回收率9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7.8%;全年出境水质达标率70.8%;大气中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0.058毫克/标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比上年降低13.4%;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0.045毫克/标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比上年上升4.7%;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0.142毫克/标立方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比上年降低3.4%;大气平均降尘量9.45吨/月平方公里;全年优良天数261天,优良率达71.5%,比上年增加10.1个百分点;市区交通噪声68.3分贝,上升3.5分贝;全年没有酸雨。 十二、人口、社会、劳动保障与人民生活 人口控制工作卓有成效。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到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49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1.2万人,非农业人口124.5万人,城镇化率达3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稳步提高。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98元,比上年增长13.5%; 人均消费性支出7056元,增长13%。 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451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增长17.2%。年末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18台,冰箱85 台,空调器111台, 洗衣机103台,家用电脑40台。每百户农民拥有彩电89台,冰箱24台,空调器14台,洗衣机84台,摩托车51辆。但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大病医疗统筹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统筹、医疗费用统筹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全市已有23.4万名职工和6.9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统筹,45.5万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统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总人数为52.5万人,其中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41.2万人,退休人员10.6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社会福利收养单位108个,床位数3130张,收养人数2754人。全年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总人数13122人。享受城镇居民低保人数8.4万人,保障总额6212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7万人,五保供养人数2.1万人,妥善安置了退伍军人的生活和就业,安置城镇义务兵2065人,转业士官61人。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核算数。 2、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 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