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4 平顶山市统计局

建筑业平稳增长。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1%。资质等级三级及三级以上独立核算建筑施工企业完成房屋建筑面积387.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4.8%;竣工面积99.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结构渐趋合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0.4亿元,比上年增长67.3%,其中城关镇及以上完成投资155.2亿元,增长63.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完成投资80.4亿元,增长41.2%,民间投资完成62.0亿元,增长66.7%;港澳台投资8.1亿元,增长1366%,外商投资完成4.7亿元,增长1218%。

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及城镇以上单位完成工业投资90.4亿元,增长102.4%,完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28亿元,增长25.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0.6亿元,增长150.2%,教育投资2.4亿元,增长13.6%,卫生社会保障福利业投资1.4亿元,增长93.1%。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大型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全市7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0.9亿元,同比增长114.9%。建成了天瑞集团日产5000吨水泥、铁路高速重载机车铸钢件、中加公司50万吨炼铁、中盐皓龙60万吨精制盐、平临高速临汝至市区段、漯平高速漯河至叶县段等20个项目,18个续建项目和19个新开工项目中,神马尼龙66盐10-20万吨改扩建、2万吨尼龙66切片、5万吨离子膜烧碱、220千伏宝丰至汝州王寨输电项目、市污水处理二期工程等提前建成,其余正在加快建设。全年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6公里。

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完善城镇功能,加大城市三区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高阳路二期、体育路、劳动路、大乌路等重点市政工程,改造建设了24条背街小巷和多个街头游园,城区新增绿地14万平方米,植树119.3万株。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分城乡看,市的消费品零售额86.8亿元,增长16.3%;县的消费品零售额26.3亿元,增长12.7%;县以下零售额32.9亿元,增长10.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3.2%;餐饮业零售额23亿元,增长20.7%。全年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43.6亿元,增长11.1%。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3372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出口总值21067万美元,增长69.0%,进口总值12660万美元,下降27.2%。全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436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9%。年末实有“三资”企业307家,比上年增加11家。

旅游业蓬勃发展,2005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10.6亿元,增长22.4%,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46.4万人次,同比增长23.2%。

七、交通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全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22.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6.6%,公路客运周转量20.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0.9%。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8.1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年末全市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12.4万门,比上年增长14.9%,固定电话及小灵通用户76.7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43.3万户,乡村电话用户33.4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11.5万户,比上年增长2.4%。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市经济形势持续走好,财政收入增长加快。据财政部门统计,全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1.6亿元,同比增收10.5亿元,增长49.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9.1亿元,同比增收9.5亿元,增长48.8%;市本级完成财政收入13.2亿元,增长35.8%;区级财政收入6.0亿元,增长57.8%;县(市)级12.3亿元,增长63.4%。全年地方财政支出53.3亿元,比上年增长40.3%,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8.5亿元,增长37.3%。

金融运行良好。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93.4亿元,比年初增加89.5亿元,增长22.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6.8亿元,比年初增加52.3亿元,增长19.1%。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51亿元,比年初增加50.5亿元,增长25.2%,其中工业贷款比年初增加5.7亿元,增长15.1%,商业贷款比年初增加0.4亿元,增长1.8%,农业贷款比年初增加10.3亿元,增长21.8%。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财产险承保总额347.8亿元,保费收入1.6亿元,财产险支付赔款13571万元,人身险实现保费收入9.8亿元,人寿险支付赔款2632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持续发展。2005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9万人。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全年共申请专利234项,增长56%,审批75项。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37项,其中省级科技进步奖13项。全市共认定技术合同165件,技术合同交易额2900万元。“科技兴平”战略取得较大成效。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总数3205所,教职工54363人,在校生人数94.4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4所,在校生34457人;中等专业学校6所,在校生1.8万人;普通中学301所,在校生32.7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初中、高中升学率分别为78.1%、40.7%和57.3%。成人高等学校招生1777人,在校生3540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2433人,在校生18730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在校生5.2万人。全市共扫除文盲209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05年,全市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宝丰文化现象”叫响全国。到2005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文艺表演团体为9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7个,藏书58.6万册。《平顶山日报》全年发行量2330万份,《平顶山晚报》全年发行量2410万份。拥有广播电台4座,中波广播发射台1座,电视台4座,有线电视用户增加到21万户。档案事业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提高,全市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1个,专业档案馆2个,各级各类综合档案室867个,保藏档案183万卷册,达到省级以上标准的馆室675个。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581个,卫生技术人员15497人,其中执业医师5595人,护师和护士4548人,农村医疗点2988个。全市各种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有所增加,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妇女儿童保健、职业病防治、社会无偿义务献血工作取得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