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4 平顶山市统计局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励精图治,奋力拼搏,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农业经济运行平稳,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对外贸易较快发展,财政收支快速增长,金融运行良好,市场物价涨幅平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达到了多年来的最好水平,为“十五”计划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5.3%,经济总量跃上500亿元的新台阶。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亿元,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337.3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154亿元,增长13.3%。人均生产总值继上年突破1000美元后今年又突破10000元大关,达11356元,比上年增长14.8%。经济建设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市场物价总水平稳中有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3%,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4.7%,居住类价格上涨6.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5%,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4%,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0.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下降0.5%,衣着类价格下降2.4%。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1.6%。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全市共有各级各类职业介绍所28个,各级劳动部门共组织10.4万人次参加了就业培训,其中培训失业下岗职工2.3万人次,通过推进再就业工作,使3.4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8934人。筹措和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3907万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仍然较突出,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缺乏保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资源约束日益明显,城乡居民收入总水平偏低,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差,一些农资价格涨幅偏大,继续保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城乡新增劳动力较多,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等。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通过减免农业税、粮食直补、实施村村通工程等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0.9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农业产值55.1亿元,林业产值3.7亿元,畜牧业产值59.9亿元,渔业产值0.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6%、5.0%、7.8%、27.9%。

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名优特色种植业发展较快。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61.3万吨,其中夏粮83.5万吨,秋粮77.8万吨。经济作物中,棉花产量4414吨,下降8.9%;油料总产量11.8万吨,增长16.2%;蔬菜瓜类总产量231.1万吨,增长10%;烟叶总产量2.6万吨,增长15.7%。全年造林面积7554公顷,其中新发展经济林1208公顷,零星植树733.8万株。幼林抚育作业面积42481公顷次。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34.7万吨,比上年增长6.3%,其中猪肉产量22.1万吨,增长6.8%;禽蛋产量13.8万吨,增长8.1%;奶类总产量3.2万吨,增长56.7%。大牲畜年末存栏头数106.6万头,比上年增长8.8%,其中牛存栏99.9万头,增长9.6%。生猪存栏247.1万头,增长5.6%;山绵羊存栏206.8万只,增长10.5%。猪牛羊出栏512.4万头(只),增长8.1%,其中生猪出栏291万头,增长6.8%。

渔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9415吨,比上年增长14.4%。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60公顷,新增旱涝保收田2687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433公顷,新打机井2164眼,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平方公里。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42.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2%;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到8.6万台和5.6万辆,分别增长6.2%和3.7%;全年农村用电量45217万千瓦小时,增长8.1%;化肥施用量(折纯)26.9万吨,增长6.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916亿元,比上年增长20%;完成工业增加值316.2亿元,增长18.7%,其中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简称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实现增加值200.1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分所有制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4.7亿元,增长18.8%;集体工业企业增加值13.6亿元,增长32.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2.6亿元,增长24.2%;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77.4亿元,增长23.5%。

工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优化。煤炭、冶金、纺织服装、食品和交通设备制造等行业增长较快,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见附表二)。与上年相比,限额以上煤炭采选业增加值78.8亿元,增长20.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25.1亿元,增长21.6%,食品制造业增加值1.8亿元,增长95.8%,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2.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7.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7.8%。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加强,全年限额以上工业完成新产品产值3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限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0.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较好,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年限额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16.7亿元,比上年增长43.8%;产销率97.4%,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73.6亿元,比上年增长65.8%,其中利润37.1亿元,增长96%;亏损企业39家,比上年增长5.4%;亏损企业亏损额1.5亿元,下降12.7%;亏损面为9.5%,比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22.7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8.7%,比上年提高30.3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14.5%,上升3.6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7.8%,上升2.2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6.3%,提高20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7.3%,下降2.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69246元/人,增长34.2%;流动资金周转率为1.8次/年,提高0.2次/年。但仍有部分企业效益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