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大城市,发展大工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基础建设得到加强,市场繁荣稳定,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达到了多年来的最好水平。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7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5.6%,经济总量排在全省18个市中的第6位,比2003年上升1个位次。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9亿元,增长9%;第二产业增加值273.4亿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增加值136.3亿元,增长12.9%。人均生产总值9616元,比上年增长15%。全市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我市已走出低收入水平行列,经济建设进入了新的加速发展阶段。 市场物价总体涨幅渐趋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3%,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3.4%,居住类价格上涨5.8%,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下降0.1%,衣着类价格下降1.3%,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0.3%。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4.5%。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各级劳动部门共培训失业下岗职工2.3万人次。通过推进再就业工作,使2.7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仍然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偏低,农业生产基础还不稳固,继续保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任务艰巨;信贷资金、建设用地供应偏紧,煤电油运依然紧张,资源约束日益明显;城乡新增劳动力较多,就业压力增大;物价上涨幅度较高,一些低收入群众的生活受到影响;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等。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市认真落实农业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通过降低农业税率、粮食直补等措施,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普遍回升。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9.3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农业产值50.5亿元,增长13.8%,林业产值3.7亿元,畜牧业产值53.1亿元,渔业产值0.5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0.1%、6.8%、1.8%。 粮食实现恢复性增长,名优特色种植业发展较快。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61.3万吨,比上年增产16.5万吨,增长11.4%。其中夏粮因灾减产,完成83.6万吨,下降1.5%;秋粮77.7万吨,增长29.7%。经济作物中,棉花总量产达4843吨,增长44.4%;油料总产量达10.1万吨,增长13.8%;蔬菜瓜类总产量210.1万吨,增长20.1%;烟叶总产量2.2万吨,增长32.1%。全年造林面积14853公顷,其中新发展经济林3920公顷,零星植树1220万株。幼林抚育作业面积46921公顷次。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34.6万吨,比上年增长7.1%,其中猪肉产量21.8万吨,增长7.8%;禽蛋产量12.8万吨,增长5.5%;奶类总产量2万吨,增长176.5%。大牲畜年末存栏头数84.7万头,比上年下降0.8%,其中牛存栏79.7万头,增长1%;生猪存栏260万头,增长5.4%;山绵羊存栏175.7万只,增长5.3%。猪牛羊出栏484.2万头(只),增长4.9%,其中生猪出栏289.8万头,增长4.8%。 渔业生产稳中有增。全年水产品产量8230吨,比上年增长1.5%。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40公顷,新增旱涝保收田2913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40公顷,新打机井2076眼,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平方公里。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22.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2%;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到8.1万台和5.4万辆,分别增长10.8%和11.3%;全年农村用电量41815万千瓦小时,增长31.9%;化肥施用量(折纯)25.1万吨,增长6.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7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完成工业增加值247亿元,增长18.7%,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增加值143.8亿元,比上年增长23%。分所有制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86.9亿元,增长20%;集体工业企业增加值4.8亿元,增长1.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11.9亿元,增长18.2%。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6.3亿元,增长15.6%;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27.5亿元,增长24.3%。 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煤炭、冶金、纺织、食品和造纸等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取得实质性进展,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见附表二),一些主要行业增加值增速加快。与上年相比,限额以上煤炭采选业增加值增长26.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5.3%,食品制造业增长15%,纺织业增长13.8%,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61.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5.3%。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加强,全年限额以上工业完成新产品产值27.6亿元,比上年增长22.2%。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大幅好转。全年限额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60.8亿元,比上年增长43.2%;产销率99.3%;实现利税4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5%,其中利润19.6亿元,增长96%;亏损企业56家,比上年增长9.8%;亏损企业亏损额1.6亿元,下降4%;亏损面为15.4%,比去年同期增长1.4%;产成品库存18.8亿元,比上年增长38.3%。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8.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10.7%,上升2.4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5.8%,上升1.6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06.2%,下降19.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2.4%,上升5.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53071元/人,增长39%;流动资金周转率为1.6次/年,提高0.1次/年。但仍有部分企业效益不理想。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5.2亿元,比上年增长34.9%。资质等级三级及三级以上独立核算建筑施工企业完成房屋建筑面积291.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8%;竣工面积119.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1.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7亿元,比上年增长45.1%,其中城关镇及以上完成投资94.9亿元,增长60.2%。从投资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完成62.5亿元,增长69.2%;更新改造投资20亿元,增长60.1%,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9亿元,增长40.9%;其他投资5.3亿元,增长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