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共组织安排科技攻关计划项目362项,比上年增长61.6%。被认定为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的项目15个,增长7.1%。市级及以上单位评审批准128项重大科技成果,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基础理论成果2项,应用技术成果124项,软科学成果2项。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2646件,授权量1135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3995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15.0亿元,增长48.8%。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0个,招生4015人,比上年增长20.6%,在校研究生9831人,增长32.0%,毕业1634人,增长22.5%;全市普通高校38所(不含成人高校),招生14.2万人,比上年增长13.3%;在校学生41.7万人,增长28.5%,毕业9.0万人,增长45.9%;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116所,招生10.7万人,比上年下降0.1%,在校学生27.6万人,增长7.2%,毕业7.7万人,增长46.8%。全市普通高中109所,招生6.2万人,比上年增长22.3%,在校学生15.6万人,增长18.6%,毕业3.8万人,增长18.9%;普通初中329所,招生12.1万人,比上年下降12.8%,在校学生40.7万人,下降8.4%,毕业14.9万人,增长3.8%;普通小学1202所,招生8.9万人,比上年增长0.02%,在校学生55.0万人,下降4.6%,毕业11.5万人,下降15.7%;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幼儿园在园幼儿14.4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9个,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7个,综合档案馆13个,剧场、影剧院15个,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全市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达3984千册。2005年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鼓励政策,确定了文化产业四大重点项目和文化产品“六个一”工程。实施文化精品名牌带动战略,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受到了国家、省市领导同志和社会各界高度评价,荣获全国舞蹈界最高奖“荷花奖”金奖,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并签订赴台湾、美国巡演的协议。电影《任长霞》在全国放映,《任长霞》电视剧和戏曲相继播出。对《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和大型舞剧《洛神》实行市场化运作。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免费向青少年开放公益文化场馆。广泛开展广场文化、绿色周末、城市秧歌等一系列活动,活跃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覆盖城乡的紧急医疗救援网络正式开通,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基层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677个,比上年增长1.8%;床位3.1万张,增长6.7%;卫生技术人员3.6万人,增长0.9%,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5万人,增长2.2%,注册护士1.2万人,增长3.4%。年末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7个,卫生技术人员1301人;妇幼卫生机构13个,卫生技术人员1012人。专科疾病防治医院5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6个。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郑州市第九届运动会,共有47支代表队、8873名运动员参加比赛。以“假日体育”为重点,举办大型群体活动140项次、竞赛87项,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 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年末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010.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62平方公里。郑东新区“三年出形象”目标基本实现,累计完成投资232亿元,其中当年投资113亿元,比上年增长86.8%。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共建设道路137条(段),路网总长度约232公里,其中具备通车条件的180公里;2005年新开工道路47条(段),开工建设桥梁38座,28座桥梁达到通车条件;起步区雨水、污水、通讯、燃气、自来水管网等随道路主体建设同步进行,新区热源站建成并开始供暖。中央商务区形象基本显现,入驻项目59个,其中52个开工建设,内、外环正在建设的47栋高层中30栋已结顶;会展中心竣工开展,河南艺术中心的美术馆、艺术馆主体已结顶。全年引进外资企业12家,实际利用外资2192万美元。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心城区保护改造力度加大,“三年一大变”目标基本实现。全年新铺设城市自来水管道182.2公里,新铺设城市排水管道370.6公里,新扩建城市道路长度201.6公里,面积391.5万平方米。全年售电量140.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4%;供水总量达30448万立方米,日供水能力132.8万立方米;城市居民燃气化率达90.9%。年末路灯53755盏,集中供热面积1777万平方米。 为确保市区交通畅通,着力发展大公交。全年新开公交线路33条,更新、增加公交车辆358台,年末实有公交汽(电)车3077辆,比上年增长11.6%;城市公交客运量达6.2亿人次,增长11.7%,市区主、次干道路路通公交,便利了居民出行。 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新增绿地775万平方米,其中新增公共绿地124.6万平方米;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7.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4.9%。公园达到47个。水冲式公厕850座,比上年增加71.7%。 城市环保力度加大。建成烟尘控制区19个,面积324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53个,达标区面积217.7平方公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7.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0.0%。全年治理污染源投资5.1亿元。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70个,全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优)、二(良)级天数为300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2.2%。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市人口出生率9.1‰,死亡率4.9‰,自然增长率4.2‰,低于国家控制标准。年末全市总人口71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24.1万人,非农业人口266.3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694元,比上年增长11.1%。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40元,增长13.6%;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223元,增长11.8%。其中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77元,增长13.6%;人均消费性支出7398元,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74元,增长14.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38元,增长21.3%。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3.7平方米,增加1.0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4.2万人,比上年增长0.5%,全年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4163万元,增长6.7%;救助农村居民特困户7.4万人,救助金额4150.6万元。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78.6万人,与上年持平;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者3.0万人,增长56.9%。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60.8万人,比上年增长3.6%;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24.0万人,增长6.5%。参加医疗保险总人数为47万人,比上年增长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