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3 郑州市统计局

郑州市统计局

2006年1月5日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中原崛起看郑州”的要求,增强郑州的“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改革、稳定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综合

全年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650亿元,比上年增长15.8%,人均生产总值23171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873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705亿元,增长13.9%。产业结构调整有新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7∶50.2∶45.1调整为4.4∶52.9∶42.7。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完成增加值875亿元,增长22.0%;占生产总值的5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积极推进城镇化战略,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增强,年末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9.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稳中有升。全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4%,八大类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5%,烟酒及用品上涨0.9%,衣着上涨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5.3%,居住上涨7.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3.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下降0.4%,交通和通信下降0.2%。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07.9万人,比上年增长2.3%,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53.4万人,增长1.4%;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54.4万人,增长1.2%。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28.6万人,下降2.3%;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22.4万人,下降0.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56.9万人,增长9.0%;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为31.5∶30.0∶38.5。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5万人,比上年增长3.0%;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14.1万人,比上年增长6.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依然存在,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农业

全年全面落实免征农业税政策和农村税费改革有关配套措施,全市免征农业税9238万元,兑付粮食直补3940元、农机具购置补贴510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喜获丰收。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2亿元,比上年增长7.0%。粮食总产量153.0万吨,增长3.2%。其中夏粮总产量72.3万吨,增长1.2%;秋粮总产量80.7万吨,增长5.0%。全年棉花总产量0.7万吨,增长5.5%;油料总产量17.7万吨,增长4.7%;蔬菜总产量265.0万吨,增长5.0%;水果总产量23.6万吨,增长8.6%。&bsp;

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57.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5%;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65.3千公顷,增长2.0%;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60.6千公顷,下降0.9%;油料种植面积58.0千公顷,下降0.7%。粮经比由上年的68.5:31.5调整为69.0:31.0。名优新特精细品种持续增产,特色农业发展较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示范园建设规模迅速扩大,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

畜牧业、渔业持续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25.9万吨,比上年增长8.0%,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20.8万吨,增长8.6%;禽蛋产量19.3万吨,增长8.5%。奶业发展迅猛,奶类总产量20.6万吨,增长34.0%,其中牛奶产量17.7万吨,增长46.6%。水产品产量8.4万吨,增长25.3%。

林业生态建设不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4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7.2%;其中退耕还林4.5千公顷,下降13.8%。育苗面积5.5千公顷,增长197.5%;成林抚育面积44.0千公顷,增长133.9%;幼林抚育面积18.0千公顷,下降7.7%;四旁植树1196万株,下降14.9%。

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耕地面积296.6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2%。全年农田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5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9千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2千公顷。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415.2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0%;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为11.2万台和11万辆,分别增长1.5%和0.7%。全年农村用电量33.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4%。化肥施用量(折纯)21.6万吨,比上年增长0.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759.7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增加值569.7亿元,增长24.2%。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49.7亿元,增长7.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98.3亿元,增长10.7%;集体企业增加值99.3亿元,增长34.0%;股份制企业增加值249.3亿元,增长23.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45.2亿元,增长15.7%;私营及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77.6亿元,增长41.9%。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113.6亿元,增长22.4%;重工业增加值456.1亿元,增长24.6%。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1%,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

全年36个行业大类中增加值总量最大的主要行业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增加值102.4亿元,比上年增长28.3%;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完成增加值98.1亿元,增长29.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60.1亿元,增长13.2%;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46.5亿元,增长12.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6.8亿元,增长17.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全年原煤产量6217.0万吨,比上年增长46.3%;发电量204.6亿千瓦时,增长28.6%;钢材159.7万吨,增长53.2%;铝49.3万吨,增长18.6%;水泥1537.0万吨,增长19.8%。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93.7%,比上年提高31.9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73.0亿元,比上年增长40.9%;实现利税219.9亿元,增长47.5%;实现利润120.7亿元,增长54.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32.4亿元,增长5.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04385元/人,增长38.4%;流动资产周转速度2.6次/年,比上年加快0.4次/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