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13.4亿元,比上年增长34.9%;具有建筑业资质的独立核算建筑业企业共完成建安工作量156.5亿元,增长9.0%;施工单位工程个数6150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4606个,增长17.0%,投标承包工程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7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增势强劲,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2.3亿元,比上年增长47.4%。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358.6亿元,增长66.7%;城乡集体经济投资91.4亿元,增长18.2%;城乡居民个人投资52.3亿元,增长7.8%。投资结构不断改善,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28.9亿元,增长92.2%;更新改造投资完成45.5亿元,增长76.3%;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74.3亿元,增长24.5%。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8.1亿元,增长28.4%;第二产业投资完成159.9亿元,增长65.9%;第三产业投资完成324.3亿元,增长40.8%。总量中工业投资完成157.9亿元,增长66.4%。 全年固定资产新开工项目602个,比上年增长14.7%。项目建成投产率30%。新增固定资产279.3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55.6%。 重点项目投资加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市154项重点工程共完成投资154.8亿元,比上年增长252.6%。其中,全长53.01公里的郑州至少林寺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宇通公司与德国MAN合资高档豪华客车生产线、永通特钢合金钢生产线等相继建成投产;河南豫联能源集团发电机组工程已完工部分投入试运;供水工程邙山干渠改造工程已完成全线通水;桐柏路、货栈街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已通车,郑州环城高速公路全线开工;东风渠、熊耳河截污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青少年宫主体工程已竣工;中国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等已开工建设;文化、教育、体育和卫生设施建设、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等工程进展顺利。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9.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31.1亿元,增长12.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48.8亿元,增长9.8%。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零售额完成404.8亿元,增长11.0%;餐饮业零售额57.9亿元,增长16.0%;其它零售行业零售额17.1亿元,增长5.4%。住宅、汽车、电脑、移动电话等反映消费结构升级的产品持续旺销;大型零售商业企业积极调整经营结构,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市场营销能力。“春节”黄金周十大零售商场零售额实现1.58亿元,同比增长11.5%;“五一”黄金周受“非典”影响,十大零售商场零售额同比下降48.8%;“国庆”黄金周十大零售商场零售额实现1.3亿元,同比增长31.1%。 商贸城建设步伐加快。年末全市共有批零贸易餐饮业网点12.4万个,其中批零贸易餐饮企业单位数5648个,比上年增长5.4%。商品交易市场359个,其中综合市场198个,专业市场149个,其它市场12个。批零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654.5亿元,增长26.3%;商品交易市场销售总额332亿元,增长7.3%,市场继续向规模化方向发展,辐射力进一步增强。现代流通方式市场主导地位增强,购物中心、专业专卖店等新型商业业态不断涌现;连锁超市经营优势凸显、领域拓宽。 据2003年物流普查显示:全市物流单位共有2.1万个,从业人员4.3万人;物流业经营收入128.4亿元,其中物流企业经营收入92.5亿元,个体经营收入35.9亿元。 大力招商引资,世界500强之一的法国家乐福、国际知名企业泰国正大易初、天津家世界等一批国内外商业巨头入驻郑州,为商贸城的业态升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成功举办了第十八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郑州商品交易会。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全市直接进出口总额1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9%。其中,直接进口总额5.4亿美元,增长52.5%;直接出口总额8.7亿美元,增长27.3%。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7.9亿美元,增长31.1%;加工贸易出口0.7亿美元,下降1.7%。从出口市场看,出口亚洲4.2亿美元,增长18.8%;出口非洲0.5亿美元,增长48.0%;出口欧洲2.2亿美元,增长40.0%;出口大洋洲0.2万美元,增长111.7%。 利用外资迅猛发展。全年新批外资企业98个,比上年增加31个,增长46.3%;合同外资额4.8亿美元,增长125.2%;实际利用外资2.9亿美元,增长112.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57亿美元,增长71.9%;对外借款1.18亿美元,增长162.0%;外商其他投资1500万美元。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继续增长。全年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8%;完成营业额0.9亿美元,增长18.3%。对外劳务输出2309人次,增长58.9%。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年交通、邮电业完成增加值116.9亿元,比上年增长8.9%。交通运输业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周转量251.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7%,其中铁路167.4亿吨公里,增长7.3%;公路84.4亿吨公里,增长8.6%;航空0.1亿吨公里,下降9.5%。完成客运周转量139.8亿人公里,增长0.1%,其中铁路59.1亿人公里,下降5.8%;公路71.9亿人公里,增长6.2%;航空8.8亿人公里,下降4.5%。 邮电通讯业迅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6.7亿元(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6.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4亿元,增长9.1%;电信业务总量52.3亿元,增长27.8%。移动电话年末用户达到226.4万户,增长46.6%,全年新增用户72万户,增长98.9%。全社会年末电话机数432.3万部,增长31.2%。电话普及率达到62部/百人。公用通讯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共有公用电话23.9万部,增长38.2%;IC卡电话1.78万部,增长12.7%。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39.3万户,增长34.6%。 旅游业总收入有所增长。受“非典”疫情影响,来我市观光、旅游以及从事各项交流活动的境外人员9.6万人次,比上年下降43.9%。全年接待过夜的海外游客5.3万人次,下降44.1%,其中外国游客2.1万人次,下降47.5%;港澳台同胞3.2万人次,下降41.8%。旅游外汇收入2900万美元,下降46.3%。但国内旅游人数保持稳定增长,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达1005.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5%;国内旅游收入102.5亿元,增长13.9%。全年旅游总收入达104.9亿元,增长11.0%。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2.5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5.9亿元,增长25.1%。地方财政支出90.3亿元,增长19.2%,其中教育经费支出11.2亿元,增长9.4%;行政管理费支出10.6亿元,增长18.1%;基本建设支出8.6亿元,增长3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