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金融对经济的支撑增强。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2434.1亿元,比年初增加463亿元,增长23.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81.8亿元,比年初增加427.5亿元,增长27.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028亿元,比年初增加228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641亿元,比年初增加143亿元。贷款结构继续改善,主要投向工业、基本建设、农业和个人消费等方面,其中投向工业贷款422.3亿元,比年初增加119.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48.5亿元,比年初增加198.9亿元,增长23.4%,其中活期存款338.9亿元,增加64.9亿元;定期存款709.6亿元,增加134.0亿元。 企业上市工作稳步推进。截止2003年底,全市有7家股份制企业在深、沪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1家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通过股票市场发行、配股共募集资金31.8亿元;年末上市公司A股流通股市价总值达80.6亿元。 保险业务迅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4.3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人寿险保费收入25.1亿元,增长33.7%;财产险保费收入7.4亿元,增长12.3%;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1.8亿元,增长24.7%。全年赔付额7.2亿元,增长82.0%,其中财产险赔付额4.6亿元,增长46.3%;人寿险赔付额1.2亿元,增长5.1倍;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0.7亿元,比上年下降9.2%。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为全市经济稳定、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起到了积极的补偿作用。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继续实施“科教兴郑”战略,加快构建全市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科技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市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3%。年末全市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5.7万人,比上年增长2.5%;全年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项目290项,其中国家级、省级项目183项。共有65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郑州首次跨入科技进步先进城市行列,全市12个县(市)区在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中全部达标,有5个县(市)、区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称号。 技术创新工作成效显著。以实施2662工业技术创新计划和5212农业技术创新计划为载体,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516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25个,比上年增加5个。高新技术产品累计达到975个(含软件产品),新增137个;共有59个项目被省认定为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 技术市场运行平稳。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219项,技术贸易成交额4.92亿元,比上年增长2.1%。专利申请1450件,比上年增长20.0%。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9处,在校研究生5430人,比上年增长37.1%。全市普通高校32所,招生8.7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增长17.6%;在校学生26.5万人,增加5.1万人,增长23.8%。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127所,招生10.5万人,在校学生23.0万人。全市普通高中97所,比上年增加7所;普通高中招生4.3万人,增长4.9%,在校学生11.4万人,增长15.2%;普通初中355所,招生15.7万人,增长12.1%,在校学生45.7万人,增长5.5%;小学1489所,在校学生61.8万人,分别下降5.9%和8.8%;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升学率100%;幼儿园在园幼儿13.3万人,增长8.1%。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8个,文化馆17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7个,综合档案馆13个,广播电台2座(13套频率节目),电视台2座(21套频率节目),中波广播发射台2座(8套频率节目);全市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广场文化活动以“学习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为主线,以“三讲一树”为主要内容,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出发点,在以绿城广场为示范点的全市各大文化广场共开展各类广场文化活动300多场次,观众达100万人。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含门诊部、所)327个,比上年增长3.8%;床位2.9万张,增长3.8%;卫生技术人员3.1万人,增长6.9%,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2113人,注册护士10663人。年末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7个,卫生技术人员1251人;妇幼卫生机构13个,卫生技术人员996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2003年,全市运动健儿在省以上各级各类比赛中共获得第一名329个,第二名262个,第三名201个。其中世界比赛冠军10个,亚军3个;亚洲冠军4个,亚军3个;远东暨南太平洋地区冠军1个,亚军1个;全国冠军41个,亚军27个,第三名20个;河南省比赛冠军272个,亚军228个,第三名174个。在全市开展了“百万青少年”、“百万老年人”、“百万职工”、“百万农民”、“百万妇女”的“五个百万人群”健身活动。 十一、环境保护 环保事业加快发展,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年末全市各级环境监测站7个,环境保护系统人员1746人,比上年增长4.8%。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57项,总投资1972.1万元。关停和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236个,年削减有机污染负荷860吨。市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62.0%,比上年提高14.8个百分点。继续实行空气质量日报制度及预报制度,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优)、二(良)级天数为308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4.4%。建成环境监控应急指挥中心,初步实现了对城区燃煤大户和工业污染源排放的烟尘、二氧化硫、COD等主要污染物的24小时实时监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十二、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年末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010.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12.4平方公里。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和高水平经营城市”要求,制定了郑东新区“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和中心城区“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的规划。郑东新区33平方公里起步区规划已开始实施,新区内道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成,进入CBD区(中央商务区)的18个项目,诸如国际会展中心、广电中心、河南省艺术中心、高校园区和科技城等已开工建设。中心城区全方位进行了综合整治,东风渠、熊耳河截污清淤和美化、绿化主要项目基本完成;夜景照明工程和改造背街小巷工程顺利实施,21条主干道拆迁整治工作顺利完成;对中央商业区二七广场和德化步行街进行了高标准、高档次工程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