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克服“非典”疫情和严重自然灾害等困难,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郑州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年郑州生产总值突破千亿,达到1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8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573.7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增加值479.6亿元,增长10.0%。产业结构调整有新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1∶48.9∶46.0变为4.4∶52.1∶43.5。人均生产总值15910元,比上年增长13.0%。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完成增加值497.0亿元,增长21.0%;在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45.1%,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积极推进城市化战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增强,年末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7.0%,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稳中有升。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0%,八大类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4.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0.6%,居住上涨4.3%,烟酒及用品与上年持平,其它四类商品价格均低于上年水平。(分类市场价格指数见附表1)。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88.9万人,比上年增长3.0%,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49.95万人,增长10.4%;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48.0万人,增长29.7%。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34.5万人,下降3.9%;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26.7万人,增长7.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27.7万人,增长6.7%;三次产业从业结构比例为34.6∶32.6∶32.8。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39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6万人。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97万人,比上年下降28.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8%。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依然存在,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利用外资规模较小,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业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为目标,积极推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48.8亿元,比上年增长4.6%。粮食获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143.7万吨,增长2.7%。其中夏粮总产量74.8万吨,增长18.4%;秋粮由于秋季持续阴雨,气温偏低、日照少等致使产量下降,秋粮总产量68.7万吨,下降10.2%。全年棉花总产量0.64万吨,增长13.1%;油料总产量16.9万吨,增长1.9%;蔬菜总产量236.4万吨,下降0.5%。 农作物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趋于合理,经济作物比重持续上升。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63.6千公顷,比上年下降3.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上升,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59.8千公顷,增长1.9%;优质专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61.3千公顷,增长13.1%;油料种植面积58.2千公顷,增长2.2%。粮经比由上年的70.6∶29.4调整为69.5:30.5。名优新特精细品种持续增产,特色农业发展较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示范园建设规模迅速扩大,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 畜牧业、渔业保持平稳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22.3万吨,比上年增长7.8%,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21.8万吨,增长6.8%;禽蛋产量16.3万吨,增长7.8%。奶业发展迅猛,奶类总产量12.2万吨,增长45.4%,其中牛奶产量8.8万吨,增长53.9%。水产品产量6.2万吨,增长1.7%。 林业、水利建设取得新成效。林业生产以生态建设为主线,以退耕还林、绿化通道、风沙治理建设为突破口。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9.1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3.2%;其中退耕还林12.3千公顷,增长23.2%;防沙治沙1.7千公顷,风沙源生态治理3.1千公顷。共完成通道绿化930公里,增长45.7%。全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0.2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96.99千公顷,增长1.5%。 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404.5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7.1%;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为10.9万台和10.7万辆,分别增长10.0%和23.0%。全年农村用电量32.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扩张总量,优化结构,拉长工业短腿,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增速为1997年以来最高水平。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增加值297.4亿元,增长24.0%。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21.6亿元,增长19.2%,其中国有企业增加值71.9亿元,增长12.5%;集体企业增加值54.3亿元,增长25.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14.0亿元,增长25.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28.2亿元,增长33.9%;私营及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23.0亿元,增长42.0%。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69.8亿元,增长13.9%;重工业增加值227.6亿元,增长27.8%。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优势行业进一步发展。铝、汽车、食品三大优势行业共完成增加值85.2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增幅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汽车行业完成增加值21.1亿元,增长45.9%;铝行业完成增加值27.7亿元,增长19.5%;食品行业完成增加值36.4亿元,增长13.7%;三大优势行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8.6%。其他传统行业受市场需求拉动也保持快速增长,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70.0%,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增长35.8%,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35.9%和32.1%。 企业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进一步提高,开发出一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和升级换代产品。工业新产品产值达55.4亿元,比上年增长44.2%。全年新产品产值率6.0%,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附表2) 经济效益质量明显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74.9亿元,比上年增长29.1%,新增销售收入192.8亿元,超额完成销售收入“新增160亿”的目标。利税首次突破百亿,达到107.3亿元,增长30.8%;实现利润52.6亿元,增长52.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21.2亿元,增长125.0%。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43334元/人,增长18.6%;流动资产周转速度1.87次/年,比上年加快0.15次/年;资产负债率63.8%,降低0.9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2.5%,比上年提高11.9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