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截止2001年末,全市有7家股份制企业在深、沪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达115.0亿元;通过股票市场发行、配股共募集资金9.5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迅猛。全年保费收入16.9亿元,比上年增长49.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23亿元,增长18.6%;人寿险保费收入10.73亿元,增长67.8%。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0.96亿元,比上年增长81.1%。全年赔付额2.51亿元,增长5.0%,其中财产险赔付额1.93亿元;人寿险赔金额0.23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0.35亿元。保险事业的迅猛发展为全市经济稳定、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起到了积极的补偿作用。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增加值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2%。2001年末,全市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90个,比上年增长2.7%;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3.6万人,比上年增长1.9%。全年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项目415项,其中国家级、省级项目233项,共有102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全市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6%,提高1.5个百分点。 技术创新工作成效显著。进入技术创新“6122工程”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40亿元,增长12.0%,其中新产品销售收入40亿元,增长23.0%;创利税19亿元,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8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122个。 技术市场运行平稳。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294项,技术贸易成交额4.69亿元,比上年增长4.0%。获得授权专利901件,比上年增长2.4%。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教育业完成增加值2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2001年全市共有普通高校24所,成人高校12所,研究生培养单位8处。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6.2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增长26.5%;在校学生16.2万人,增加4.5万人,增长38.4%。在校研究生2862人,比上年增长38.5%。成人高校招生3.5万人,在校学生8.0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0.7%和21.2%,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招生7.1万人,在校学生21.6万人。全市普通高中93所,招生3.1万人,在校学生8.2万人;普通初中371所,招生14.8万人,在校学生40.1万人;小学1848所,在校学生72.4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5%,小学升学率99.16%;幼儿园在园幼儿11.1万人。以实用技术培训、再就业培训为主的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46.4万人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持续繁荣。全年文化业完成增加值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7个,文化馆18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6个,综合档案馆13个,广播电台2座(13套频率节目),电视台2座(15套频率节目),中波广播发射台1座(4套频率节目);有线电视用户达160.1万户。全市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围绕现代社会生活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如根据《老子、儿子、弦子》改编的电影《我爱我爹》、电视剧《生死较量》先后获得国家、省“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扶贫》等作品荣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广场文化活动以庆祝建党80周年为主线,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绿色周末”先后举办了奥地利莫扎特交响乐等24场高水平、高质量的演出,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卫生业完成增加值8.1亿元,比上年增长9.3%。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07个,床位2.58万张,增长7.5%;卫生技术人员2.86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医生1.2万人,护师、护士1.0万人。每万人拥有病床床位38张;每万人拥有医生18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7个,卫生技术人员1265人。妇幼卫生机构10个,卫生技术人员432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得到进一步完善,有778个村实行合作医疗或医疗保险,村设置的医疗点2828个,乡村医生6042个。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医疗、医药、卫生市场管理逐步规范。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年体育业完成增加值0.3亿元,增长13.0%。2001年,全市运动健儿在省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牌363.5枚,银牌317枚,铜牌258枚。其中世界比赛冠军3个,第三名1个;亚洲亚军5个,第三名2个;国际冠军17个,亚军11个,第三名3个;远东暨南太平洋地区冠军3个,亚军1个;全国冠军40.5个,亚军39个,第三名36个;河南省比赛冠军300个,亚军261个,第三名216个。全民健身运动继续发展,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生82.2万人。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各级环境监测站8个,环境保护系统人员1546人,比上年增长40.3%。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326项,总投资4799万元。关停并转和取缔污染严重的小企业105个;年削减有机污染负荷2.3万吨,比上年增长156.6%;市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52.8%,比上年增长5.3%。继续实行空气质量日报制度;加强城市煤烟型污染控制,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实现了全市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全市水、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转率分别达到96.4%和98.0%,顺利通过了国家“双达标”验收。 十二、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年末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37.5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3.2%。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四个一”重点工程中,全长43.7公里、总投资15.83亿元的环城快速路建成通车;中原路铁路立交拓宽改造,新郑路铁路立交建设,迎宾路、花园路、纬二路拓宽改造等工程均已按期竣工通车。完成投资1.1亿元,对市区71条(段)157公里道路路灯进行了改造。全年新开公交线路16条,更新、增加公交车辆510台,城市公交客运量达2.85亿人次,比上年增长5.2%,实现了市区主、次干道路路通公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全年新铺设城市自来水管道64公里,新铺设城市排水管道86公里,新扩建城市道路长度49.4公里,面积183.2万平方米。年末实有公交汽(电)车1734辆,比上年增长29.2%;全年售电量91.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9%;日供水能力达124万立方米/日;城市居民燃气气化率达97.7%。 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按照城市化“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对城市全面进行综合治理。首次以国际招标方式确定了郑东新区总体概念规划;完成了大学城西、北组团近期建设详细规划。嵩淮、大石桥、商都等游园已建成开放,世纪游乐园建成试营业。新增绿地77.4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38.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8万平方米,增长38.6%;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5.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1.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