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3 郑州市统计局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起始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实施科教兴郑、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开拓进取,努力克服国内外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加快城市化进程,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优化,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五”计划开局良好。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据初步统计,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82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7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401.9亿元,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376.5亿元,增长12.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7∶49.2∶45.1变化为5.3∶48.9∶45.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2225元。在国民经济总量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全年完成增加值289.4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35.2%,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54.7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0.9%,占非公有制经济的88.0%,分别比上年提高4.9个和0.8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稳定。全年中心城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7%,八大类价格除衣着类价格下降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2.2%,交通和通讯下降4.1%外,多数商品价格高于上年水平(分类价格见附表1)。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44.8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05.7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0.4万人。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44.9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97.3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02.6万人;三次产业从业结构比例是:42.0∶28.2∶29.8。再就业工程实施力度加大,有关下岗安置的各项政策得到认真落实。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使2.19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99万人,比上年末下降11.2%,再就业率为50.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1%。

企业景气指数上升。2001年企业家信心指数站稳“景气”区间;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继续看好,企业家信心指数达112.44点,比上年提高3.83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发展的环境不够宽松,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尚未根本缓解,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2001年种植业战胜严重旱灾,仍获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149.9万吨,比上年减少5.6%。其中夏粮总产量76.1万吨,增长1.8%;秋粮总产量73.8万吨,下降12.1%。油料产量快速增长,总产量16.7万吨,增长11.2%;棉花总产量0.6万吨,增长6.7%;蔬菜产量再创新高,达212.7万吨,增长19.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上升,油料种植面积56.6千公顷,增长5.6%;蔬菜种植面积68.1千公顷,增长22.1%;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85.1千公顷,比上年下降3.9%。粮经作物的比例由上年的74.9∶25.1调整为71.8∶28.2。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名优、新特、精细品种持续增产,无公害蔬菜、花卉、瓜果等重点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规模扩大,效益提高。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973公顷。郑州环城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初见成效。

畜牧业保持平稳发展,奶业发展迅猛。全年肉类总产量19.5万吨,比上年增长3.7%,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16.1万吨,增长4.6%。禽蛋产量14.4万吨,增长9.2%。奶类总产量6.2万吨,增长24.9%;其中牛奶产量3.4万吨,增长60.6%。水产品产量5.5万吨,增长35.2%。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361.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0.5%;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为9.88万台和7.23万辆;全年农村用电量30.56亿千瓦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4.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1%,节水灌溉面积92.96千公顷,增长4.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产销基本衔接。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344.7亿元,比上年增长9.5%。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增加值突破二百亿元大关,达到210.1亿元,比上年增长9.9%。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83.6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56.1亿元,增长3.1%;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59.1亿元,增长6.0%;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59.1亿元,增长16.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19.7亿元,增长18.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增加值10.5亿元,增长20.0%。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58.0亿元,增长4.2%;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52.1亿元,增长12.3%,增幅高于轻工业8.1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来看,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5.6亿元,增长5.0%;小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34.5亿元,增长12.9%。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0%。

工业行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煤炭、建材、造纸等行业关闭了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安全无保障的小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及供应业增速都呈快速发展,分别比上年增长9.3%、25.2%和13.7%。企业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得到提高,工业新产品产值达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附表2)

经济效益略有好转。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实现利税总额68.8亿元,增长4.3%;实现利润26.7亿元,增长0.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7.5亿元,增长1.7%。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14.24%,比上年提高0.24个百分点。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33042元/人,比上年增长8.9%。流动资产周转速度1.71次/年,比上年加快0.03次/年;资产负债率61.31%,降低0.83个百分点。虽然工业整体效益有所好转,但仍有一部分企业的效益还不理想,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较高,烟草行业亏损较大。全市亏损企业亏损额7.6亿元,比上年增长32.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额4.9亿元,比上年增长51.6%。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4.9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完成建安工作量131.4亿元,增长27.5%。施工单位工程个数5896个,增长11.5%,其中投标承包工程3581个,增长13.8%,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60.7%;施工房屋面积142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03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5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8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