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3 郑州市统计局

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大投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坚持实施科教兴郑、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城市化进程,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民经济出现了重要转机,企业景气指数上升。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九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完成。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长加快。据初步统计,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732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亿元,增长9.5%;第二产业增加值360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330亿元,增长12.8%。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5.7∶49.2∶45.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1008元。在国民经济总量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全年完成增加值218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29.8%,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90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26.0%,占非公有制经济的87.2%,分别比上年提高5.1个和2.6个百分点。“九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基本完成“九五”计划确定的目标。

市场价格降幅缩小。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0%,降幅分别比上年缩小2.3个和0.3个百分点。除居住价格上升9.3%,衣着类价格上升0.5%、服务项目类价格上升5.8%外,多数商品价格低于上年水平(分类价格见附表1)。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47.9万人,其中城市从业人员109.3万人,城市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3.6万人。再就业工程实施力度加大,有关下岗安置的各项政策得到认真落实。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24万人,比上年下降25.7%;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帮助2.38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达到50.1%。年末劳动部门城镇登记失业率2.0%,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较突出;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尚未根本缓解;物价总水平仍呈负增长;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社会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0年种植业战胜严重旱灾,粮、棉、油、菜生产获得全面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158.7万吨,比上年增产6.7万吨,增长4.3%。其中夏粮总产量74.8万吨,比上年增长6.4%;秋粮总产量83.9万吨,比上年增长2.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上升,粮经作物的比例由上年的77.6∶22.4调整为74.9∶25.1。油料产量快速增长,总产量15.0万吨,增长28.2%;棉花总产量0.58万吨,增长9.4%;蔬菜产量再创新高,达177.8万吨,增长26.3%。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名优、新特、精细品种不断增加,无公害蔬菜、瓜果等重点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规模扩大。“九五”时期,累计粮食总产量达783.6万吨,年均增长2.5%。

造林绿化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8%,幼林抚育实际面积14.9千公顷。郑州环城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初见成效,林业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畜牧业保持发展势头,渔业迅速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8.8万吨,比上年增长7.3%,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15.4万吨,增长7.0%。奶类总产量4.97万吨,增长11.5%。水产品产量4.1万吨,增长48.4%。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359.5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5.8%;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汽车分别达到9.85万台和7.72万辆,比上年增长5.5%和9.7%;全年农村用电量28.1亿千瓦时。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4.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3%,其中节水灌溉面积32.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5倍。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0年围绕国企“三年脱困”和全市工业增长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工业经济出现重要转机,一举扭转了自1998年以来低速增长的被动局面,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工业行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309.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增加值187.5亿元,比上年增长9.1%。从所有制结构看,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77.0亿元,比上年增长9.2%;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56.8亿元,增长3.6%;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48.7亿元,增长14.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16.8亿元,增长5.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增加值8.2亿元,增长10.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51.7亿元,增长2.3%;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35.8亿元,增长12.0%,增幅高于轻工业9.7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来看,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8.4亿元,增长7.2%;小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9.1亿元,增长10.3%。从工业行业观察,煤炭、建材、造纸等行业关闭了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安全无保障的小企业。有色金属冶炼业、电子及通信设备业和交通运输制造业增速都呈高速发展,分别比上年增长32.9%、36.3%和38.7%。(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附表2)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4%,产销率为97.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65.7亿元,增长20.3%;其中,实现利润27.1亿元,比上年增长41.7%;亏损企业亏损额5.4亿元,比上年下降11.2%;年末产成品资金占用49.8亿元,比上年下降0.4%;资产负债率64.4%,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2.6%,比上年提高11.7个百分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92.7亿元,增长15.6%;实现利税31.2亿元,增长30.1%,其中利润8.6亿元,增长1.7倍,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7.5%和31.8%,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面39.4%,比上年下降6.7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增长。全市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9.5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完成建安工作量103.1亿元,增长32.0%;实现利税2.7亿元,增长32.4%。施工单位工程个数5289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3146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59.5%;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施工房屋面积121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4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439.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6.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8.4亿元,比上年增长8.5%。投资结构继续调整,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其他经济单位投资149.6亿元,增长2.3%;集体经济投资70.6亿元,增长12.6%;城乡居民个人投资38.2亿元,增长33.1%。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在国有及其他经济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78.2亿元,增长5.1%;更新改造完成投资27.9亿元,下降8.8%;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4.2亿元,增长1.5%。按三次产业观察,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79.3亿元,比上年下降2.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6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能源工业增长较快,全年投资14.1亿元,增长17.5%,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32.2亿元,增长5.9%,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16.5亿元,增长13.8%。“九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67.8亿元,年均增长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