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3 郑州市统计局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深入实施“科教兴郑”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0年,全市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07%,比上年提高2.07个百分点。全市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85个,比上年增长5.7%;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2.8万人,比上年增长3.1%。共培养“星火人才”29.2万人,比上年增加2.2万人,全年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项目556项,已开发出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6项,国内先进或省内领先的产品15项。全年有136项成果荣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技术创新工作成效显著。进入技术创新“6122工程”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44.4亿元,比上年增长34.5%,其中新产品销售收入34.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创利润9.7亿元,上缴税金1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0.5%和28.1%。新产品上缴税金2.4亿元,增长43.8%。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年末经省认定的全市高新企业发展到287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585项。

技术市场运行平稳。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861项,技术贸易成交额4.5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全年获得专利批准880件,比上年增长15.8%。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教育业完成增加值17.6亿元,增长13.2%。2000年全市有普通高校20所,成人高校13所,研究生培养单位8处。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4.8万人,比上年增招1.4万人,增长40.0%;在校学生11.7万人,比上年增长32.9%。在校研究生1990人。成人高校招生2.9万人,在校生6.6万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3.1万人。全市普通中学456所,比上年增加7所;在校生41.8万人,增加5.5万人。全市普通高中89所,增加11所,在校生6.8万人,增加1.2万人;普通初中367所,在校生35万人,增加4.4万人;小学1903所,在校生78.5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5%,小学升学率达99.13%。以实用技术培训、岗位及下岗培训为主的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53.9万人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文化业完成增加值6.8亿元,增长10.3%。以“五个一工程”为代表的文艺精品生产取得丰硕成果。围绕现代社会生活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如现代豫剧《老子、儿子、弦子》、电视剧《生死较量》、舞蹈《闹丰年》和《杨门巾帼》等先后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和国家文化部“文化新剧目奖”、“群星奖”。以“热爱家乡,增辉郑州”为主题,共举办各类广场文化活动597场,活动参与人数100万人次,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7个,文化馆18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6个,综合档案馆13个,广播电台2座(13套频率节目),电视台2座(15套频率节目),中波广播发射台1座(4套频率节目),有线电视台2座,用户达71.7万户。全市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卫生业增加值7.2亿元,增长7.6%。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88个,床位2.4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2.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1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医生1.05万人,护师、护士0.92万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2个,卫生技术人员1406个。妇幼卫生机构10个,卫生技术人员455个。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得到进一步完善,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11个。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医疗、医药、卫生市场管理逐步规范。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年体育业增加值0.3亿元,增长11.3%。2000年,全市运动健儿在国家级以上竞赛中共获得奖牌197枚,在国际比赛中共获奖牌20枚,其中获得7个冠军和6个亚军;在世界比赛中共获奖牌10枚,其中冠军6个,亚军1个;获得全国冠军57个,亚军49个;全民健身运动继续发展。在11届残疾人奥运会上,我市健儿夺取了5块金牌。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各级环境监测站14个。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542项,总投资2.6亿元,比上年增长2.0倍。关停并转和取缔污染严重的小企业308个,比上年增加180家;年削减有机污染负荷8960吨;市区噪声监控覆盖率达到50.0%。继续实行空气质量日报制度;重点加强城市煤烟型污染控制工作,采取取缔煤锅炉和露天烧烤,硬化、绿化“双覆盖”以及机动车尾气治理等举措,实现了全市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市区环境空气、地面水环境质量功能达标的“环境双达标”

自然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自然保护区13个,其中国家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559平方公里,占辖区总面积7.5%。

十二、城市建设

年末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33.2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11.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全年新铺设城市自来水管道63.8公里,比上年增长67.9%;新铺设城市排水管道104.3公里,增长2.5倍;新扩建城市道路长度34.8公里,增长58.2%,面积98.9万平方米,增长2.1倍。年末共有公交汽车1342辆;城市公交客运量达2.7亿人次。全年供水量2.9亿立方米;日供水能力124.2万立方米/日;全年售电量78.7亿千瓦时;集中供热面积1383万平方米;城市居民燃气化率达97.5%。

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按照城市化“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对城市全面进行综合整理。完成了文博、文化、中州绿荫、航海4个广场建设的收尾工作;市区道路保洁面积达到105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90万平方米。全年栽植乔木9.5千株,花灌木87.2万株,草坪12万平方米,垂直绿化12.1万株,新增道路绿地3.4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15.6万平方米,新增绿地68.4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0.2%。

十三、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0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017元,比上年增长9.5%;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35元,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031元;中心城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58元,比上年增长5.0%(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6.1%);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444元,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15元,比上年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12元,比上年增长8.5%(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10.0%);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233元,增长17.9%。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高低户的收入差距由上年5.0∶1扩大到6.0∶1。

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城市商品房竣工面积180.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7.4%;商品房销售面积184.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倍。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9.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2.7平方米,增加3.5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