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9个,文化馆18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6个,档案馆18个,广播电台11座,电视台8座,中波广播发射台1座,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8座,有线电视台8座,用户达29.1万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7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23个,卫生防疫机构17个,妇幼保健机构10个。卫生机构共有病床2.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8万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医疗、医药、卫生市场管理逐步规范,全市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权利。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1999年,全市运动健儿在省级以上竞赛中共获得奖牌741枚,比上年增加346枚。在国际比赛中共获奖牌34枚,其中获得1个世界冠军和2个亚洲冠军;获得全国冠军51个,亚军39个;全省冠军271个,亚军173个。全民健身运动继续发展。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254个,比上年增长21.5%;总投资8578万元,比上年增长1.7倍;共安排限期治理企业398家,取缔关停、并转128家污染严重的小企业,比上年增加80家。市区噪声监控覆盖率达到50%以上,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实行空气质量日报制度,继续加强“禁鸣”、“禁放”、公共场所“禁烟”和机动车尾气治理工作。强化了对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在全市建成10个烟尘控制区,面积176.7平方公里;建成16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94.1平方公里。 十二、城市建设 年末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24.72平方公里。全市行政辖区城市化水平34.2%,其中中心城区城市化水平70.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全年新铺设城市自来水管道38公里,新铺设城市排水管道29.9公里;新扩建城市道路长度22公里,面积32.1万平方米。年末共有公交汽车1095辆;城市公交客运量达1.7亿人次。全年供水量3.12亿立方米;日供水能力118万立方米/日;全年售电量70.4亿千瓦时;集中供热面积1172万平方米;城市居民气化率达97.7%。 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按照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和“绿、净、亮、美”的要求,开展了卫生治理、退路进厅、拆墙透绿、光辉工程、广场建设等综合治理,新建商博、文化、中州绿荫、航海、裕达等5个广场;新增广场面积22.1公顷,新增公共绿地20.7万平方米。金水河滨河公园按照“水清、界明、常绿、景美”的目标,新增绿地3.3万平方米,栽植花灌木5.3万株,垂直绿化1.5万株。全市人均公共绿地4.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0.7%。 十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的成效。1999年全市人口出生率11.0‰,死亡率4.72‰,自然增长率6.28‰。年末全市总人口63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5.3万人,非农业人口216.3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由于全市提高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条保障线”水平,适当增加行政、事业人员的工资,城市居民和职工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1999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7587元,比上年增长4.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48元,比上年增长7.5%(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8.9%);人均消费性支出5065元,增长6.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83元,比上年增长6.1%(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28元,增长9.6%。但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高低户的收入差距由上年4.1:1扩大到5.0:1。 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全年城市商品房竣工面积121.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1%;商品房销售面积73.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5%。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9.2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9.2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迅速发展。1999年,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共有床位488张,收养人数399人;社会各种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人数达5.8万人次;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大病医疗统筹和离退休费统筹、医疗费用统筹等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全年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新增4.3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发放率达100%。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终统计数据以《郑州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和劳动生产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邮电业务总量、增长速度按1990年可比价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