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3 河南省统计局

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省城镇施工项目13493个,比上年增加4148个;投资规模7138.40亿元,增长35.9%。158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60亿元,增长23.6%。郑州西南绕城高速公路、少林寺至洛阳高速公路、商亳高速公路、鹤壁电厂二期2*30万千瓦、伊川电力2*30万千瓦、新乡化纤三期年产1万吨粘胶长丝、洛阳炼油厂年产18万吨聚酯等40个重点建设项目全部或部分工程竣工投产;济东高速长垣段、郑煤赵家寨矿、安彩集团年产400万平方米液晶玻璃、郑州到西安客运专线、南水北调穿黄工程等37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房地产开发运行平稳。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388.52亿元,比上年增长50.1%。施工面积进一步扩大。全省在建的商品房屋施工面积4902.98万平方米,增长24.4%,其中商品住宅3895.44万平方米,增长17.9%。市场供需两旺。全省商品房屋竣工面积1370.94万平方米,增长20.8%;商品房销售面积1655.88万平方米,增长56.9%。

全年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原煤开采590万吨,天然原油开采69.12万吨,天然气开采1.7亿立方米;新增公路里程192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20公里;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58.1万千瓦;日污水处理能力36万吨。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805.21亿元,增长16.8%;县的消费品零售额657.42亿元,增长12.1%;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895.80亿元,增长11.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780.42亿元,增长14.3%;餐饮业零售额497.51亿元,增长16.3%;其他行业零售额80.49亿元,增长4.1%。

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额中,建筑及装潢材料、家具、汽车、电子出版及音像制品等住、行、娱乐类商品销售额持续快速增长,增幅分别达到95.0%、139.9%、28.7%和57.8%。数码相机、彩色电视机、移动电话、轿车等反映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商品销售量分别增长201.1%、56.8%、34.1%和79.5%。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77.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0%。其中,出口总额51.01亿美元,增长22.1%;进口总额26.35亿美元,增长8.1%。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31亿美元和9.6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8%和30.3%。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72个;合同外资金额23.52亿美元,增长14.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30亿美元,增长40.7%。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发展势头良好。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6.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0%;完成营业额4.99亿美元,增长84.2%。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邮电业快速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723.70亿元,比上年增长8.6%。

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年末全省铁路通车里程3865公里,新增293公里。公路通车里程79506公里,新增378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678公里。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2282.2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4.8%。旅客周转量1000.69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9.5%。

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61.77亿元,比上年增长27.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1.81亿元,增长12.5%;电信业务总量529.96亿元,增长28.0%。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350万门,比上年末增加52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864万户,增加249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130万户,乡村电话用户73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815万户,增加424万户。电话普及率为37.2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27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万户。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0105.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4%;旅游总收入800.2亿元,增长26.4%。其中,接待国际游客60.05万人次,增长33.4%;接待国内游客10045万人次,增长25.4%。全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89处,星级酒店425个,旅行社874家。全省共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9个。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长。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10003.9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138.7亿元,增长7.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488.55亿元,增长15.7%。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7434.5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088.16亿元,下降2.7%;中长期贷款余额2736.63亿元,增长10.0%。全省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1274.92亿元,增长9.2%。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47.3亿元,增长5.8%,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69.71亿元,增长16.2%。

企业上市工作稳步推进。2005年底,全省共有上市公司38家,上市股票39只,其中A股32只,H股5只。全年通过股票市场发行、配股共募集资金4.3亿元,年末上市公司A股流通股市价总值561.05亿元。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省保费收入213.55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6.9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76.65亿元。全年赔款及给付38.16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20.44亿元,人身险赔付17.72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保持较快发展。农村教育得到巩固和加强。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480万平方米,提前一年完成了省政府确定的中小学危房改造目标;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安排资金11.6亿元,资助困难学生1012.1万人次,资助面、在校生享受比例和投入资金总数均居全国首位。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居全国前列,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99.65%和98.21%,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8.0%以上。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全年安排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25.30万人,入学率达97.20%。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显著扩大,在校生达到314.48万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26.09万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普通高中规模持续扩大,在校生达到188.39万人,城市市区基本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全省普通高校83所,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达到145.52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85.2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02%;高等教育学位点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省高校博士学位点由15个增加到107个,硕士学位点由257个增加到824个,在校研究生达1.58万人。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全省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450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4.2万人。全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52.4亿元。全省共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8家。全年共取得省级科技进步奖350项。全年申请专利8981件,授权专利3748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5.2%和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