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综合技术服务取得新成绩。全省共有35种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比上年增加15种,数量居全国第七,中西部省份第一;104种产品荣获“河南名牌产品”称号,41家企业的41种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6种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总数已达21个,居全国第一;制定、修订地方标准34项,累计达430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199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14个;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2家;823家企业完成质量体系认证,累计近5000家。法定计量技术机构220家,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88.78万件。天气雷达观测站点17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22个,气象公益服务站134个。测绘部门编制各类地图及专题数字产品179幅(总印张数180000),专题地图册3000册。“数字河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进程加快。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程婴救孤》、《村官李天成》、《木兰诗篇》等一大批优秀戏剧作品,在各类国家级赛事上获得了较好的成绩。《程婴救孤》荣获全国第十一届文化大奖第一名,荣登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荣获中国舞蹈艺术最高奖——“荷花奖”。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98个,文化馆191个,公共图书馆136个,博物馆76个。广播电台18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0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6.36%。电视台18座,教育台10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16%,有线电视用户476.17万户,生产故事影片2部。全年出版报纸18.6亿份,杂志1亿册,图书2.7亿册。综合档案馆175个,已开放各类档案123.05万卷(件)。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文化遗产日”活动,确定了“河南文化遗产日”;配合南水北调工程进行考古发掘100余项,获得了重大发现。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完成了省市县三级13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7所市级传染病医院、18所市级紧急救援中心和108所县级综合医院传染病区建设、1107所乡镇卫生院改造等项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在25个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参合农民1118万人,参合率73.2%。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1453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24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67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33个;病床床位21.2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20.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8.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0.8万人,注册护士7.6万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84个,卫生技术人员1.4万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3个,卫生技术人员658人。农村共有乡(镇)卫生院2080个,床位5.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6.8万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在国内外的各项重大比赛中,河南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13个,亚洲冠军5个,全国冠军61个。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河南运动员共获得金牌15.5枚、银牌7枚、铜牌18.5枚、总分985.75分,金牌、奖牌数和总分均居全国第11位,金牌总数位居中西部省市首位。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和第三届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继续加强。第九批39个全民健身工程顺利实施;新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2000人,新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1个;实施了全省国民体质监测,测定人数近2万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省总人口9768万人。出生人口112万人,出生率11.55‰;死亡人口61万人,死亡率6.30‰;全年净增人口51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25‰。全省城镇人口2994万人,占30.65%;乡村人口6774万人,占69.35%。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67.9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038.02元,实际增长11.7%。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70.58元,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91.57元,实际增长10.9%。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2%(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4%,分别比上年下降0.8个和3.2个百分点。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3574.14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9341.40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13.98万人,比上年增加34.35万人,其中参保在职职工619.80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94.1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681.90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640.97万人,比上年增加50.78万人,其中参保在职职工488.35万人,参保退休人员152.62万人。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9.53亿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39.05万人。农村低保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全省62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低保试点工作,48.8万人享受到农村低保。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省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达6.26万张,收养4.63万人。建立起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3448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343个。全年销售福利彩票15.77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5.5亿元;接受社会捐赠2995.7万元。 安全生产形势好转。全省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804起,比上年下降10.3%;造成死亡人数4604人,下降15.8%;造成受伤人数22844人,下降7.2%;事故直接财产损失10681.51万元,减少14.1%。 十二、资源与环境 土地资源管理取得成效。全省常用耕地面积10801.77万亩,连续7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保持了耕地数量的基本稳定。退耕还林面积150.35万亩。 水资源供求关系趋紧。全省水资源总量为406.6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410立方米,比上年减少7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797.7毫米。 矿产资源勘探取得新进展。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26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74种;已开发利用的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18种,非金属矿产58种,水气矿产2种。 地表水质状况总体稳定。监控的7979.4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4475.2公里,比上年增加0.1%;Ⅳ类水质河段长319公里,增加1.4%;Ⅴ类水质河段长556.6公里,增加1.4%;劣Ⅴ类水质河段长2628.6公里,减少2.9%。 城市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优良天数比例提高7.0个百分点。18个省辖市中,空气质量级别为良的城市有11个,7个城市空气质量级别为轻污染,无中、重污染的城市。全省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44个,达标面积1592.2平方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6.1%和12.4%。建成烟尘控制区247个,面积达2204.5平方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6.5%和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