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3 滨州市统计局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地方财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完成财政总收入118.56亿元,增长29.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9.37亿元,增长31.6%,增幅居全省第4位,高于全省平均增幅8.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76%,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50.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财政支出优先保民生、保重点、力促科学发展。财政支出完成84.94亿元,增长31.3%。

各项存款持续增加,信贷投放较快增长。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62.83亿元,较年初增加86.78 亿元,增长18.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23.83亿元,增长36.8%;储蓄存款余额302.51亿元,增长10.8%。人均储蓄存款余额8240元,增长10.3%。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49.69亿元,较年初增加96.37亿元,增长21.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63.47亿元,增长17.0%;中长期贷款余额159.10亿元,增长29.4%;消费贷款余额38.60亿元,增长26.9%。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年末贷款余额达118.56亿元,增长23.5%,为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发展提供财力支持。

证券市场交易活跃,上市融资工作稳步推进。现有证券交易营业部3家,证券交易服务部3家。实现交易额661.05亿元,增长137.7%,营业收入1.44万元,增长216.7%,累计开户股民9.67万户,本年新增5.18万户。8家境内外上市企业融资总额90亿元,上市家数列全省第7位,融资额列第6位。努力培植后备上市资源。结合我市结构调整、发展重点,将主业突出、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持续盈利强的企业,都纳入了上市资源库,保持20家以上的后备企业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培育。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鲁丰铝箔股份有限公司、滨州亚光家纺有限公司、山东齐星铁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有望2008年实现上市目标。

保险业取得新进展。市场主体继续增加。新增4家保险公司,至年末共有18家全国性保险公司在滨州设立分支机构,包括6家寿险公司和12家财险公司,另外还有4家保险代理机构。保险业务快速增长。保费收入达14.87亿元,增长30.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30亿元,增长54.0%;人身险保费收入9.57亿元,增长20.1%。意外险和健康险保费收入分别为0.42亿元和0.65亿元,分别增长35.2%和6.2%。机动车险实现保费收入4.47亿元,增长51%,其中交强险共承保19.86万辆车,实现保费收入1.65亿元。财产险和人身险的比重为35.65:64.35。共支付赔款3.32亿元,增长30.0%,其中财产险支付2.95亿元,人身险支付0.37亿元,为全市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安定人民生活起了重要的作用。

九、科学技术

科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实力明显提高。科技三项经费总额达7270万元,增幅达55.7%。争取省以上各类科技项目89项,补助经费1029.5万元。其中,国家级19项,补助经费120万元;省级70项,补助经费909.5万元。落实国家、省结转项目13项,当年补助经费288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补助经费220万元;省级项目12项,补助经费68万元。登记各类科技成果121项,取得省科技进步奖8项,省软科学优秀成果奖24项,评选出市科技进步奖100项、科技最高奖2人。申请专利642件,授权专利330件,分别增长46.9%和48.7%。19个项目被列入山东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14个项目被列入市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新增省级民办科研机构2家,市级民办科研机构4家,市级以上民办科研机构达到54家;新认定市级民营科技企业46家,市级以上民营科技企业达232家。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批准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4.97亿元,增长46.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年初提高3.1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从高新技术产品统计结果看,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8.75亿元,增长30.9%,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长42.8%,传统产业增长28.6%。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1家,其中国家级13家。引进高科技人才71人,引进各类科技成果199项,新认定国家级新产品7项。

科技服务力度不断加大。组织实施科技富民、科技创业工程项目169项,总投资14.9亿元,增加农业新品种26个、工业新产品51个。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引进科技成果199项、各类科技人才563人,解决技术难题101项。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341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进行农业生产指导和技术服务,推广89项新技术,引进326个新产品,培训农民6万人次,为农民增收3.6亿元。创建113个经济利益共同体,36个专业协会,10个合作社,30个联合体及198个其它形式的专业组织,形成龙头企业24个。安排30名清华大学博士生在我市参加为期6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完成技术攻关课题31项。

质量技术监督成绩突出。名牌战略取得新进展。全年9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新增中国名牌产品数量列全省第3位,新增国家免检产品6个、山东名牌产品16个、山东省服务名牌产品2个。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新增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0家,其中3A级和4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各1家,结束了我市没有3A级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历史。扎实推进了能源计量工作。帮助企业完成测量管理体系认证30余家,完成企业计量标准的复查和新建标准共100余项。

积极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建成DLP天气会商大屏幕,实现与省气象中心实时天气会商,以及与国家气象中心重大天气会商。建成89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每个乡镇1个,并实现气象信息每小时自动采集、上传。建成DVB—S气象卫星资料接收系统,建立市县重要天气短信决策服务平台,服务对象包括市、县、乡、村各级领导和农村中小学校长达6984人,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115次。建成全省市级首家车载式抢险救灾移动气象台,实现对保障现场的实时气象资料卫星传输、视频会商及现场自动气象观测。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20次,发射炮弹4300发,火箭弹60枚。建成我省气象部门首座梯度风测风塔,实现10米、30米、50米、70米高度风速的自动观测、传输。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义务教育得到巩固提高,高水平 “普九”步伐加快。小学584所,在校生267426人,学龄人口入学率99.8%。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继续提高。小学教职工17233人,其中专任教师15498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9.7%,小学生师比17.3∶1,都比上年略有提高。初中学校149所,在校生124171人,学龄人口入学率99.7%,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升学率75.3%。初中专任教师9654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8.4%,初中生师比12.9∶1。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取得较大发展。幼儿园410所,在园幼儿(含学前班)67616人,幼儿园教职工3370人,其中专任教师2601人。特殊教育学校8所,在校生56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