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产销衔接良好,重点产品保持快速增长。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9.3%,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04.55亿元,增长55.9%,增幅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40.54亿元,增长31.1%;实现利税71.16亿元,增长33.2%。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173.0,比上年提高3.3点。 建筑业稳步发展。三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206家,新增15家,从业人员达到8万人,完成建筑业产值40.4亿元,增长8%;实现利税总额2.3亿元,增长4.5%,全员劳动生产率4.9万元/人。施工面积76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91万平方米,分别增长22%和8%。外出施工有了突破,外出施工人数达到5000余人,完成产值2.2亿元。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全年无重特大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0.0亿元,比上年增长64.6%,投资总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投资9.7亿元,增长28.3%;第二产业投资241.0亿元,增长98.1%;第三产业投资59.3亿元,与去年持平。 固定资产投资大项目增多,工业投资规模继续加大。全年亿元以上投资项目113个,比上年增加24个,完成投资170.7亿元。工业投资完成227.3亿元,占投资总量的比重达73.3%,增长106.6%。 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城市化步伐加快。滨博高速滨州黄河大桥竣工通车,滨大高速的路基、桥涵工作已完成,滨州至小营的铁路公路大桥(BOT项目)开工建设,大高通用航空城通过评估验收,鲁北热电、沾化电厂扩建等一批电力工程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四环五海”二期工程基本完成。市区及各县城区旧城改造步伐加快,西区建设规划起点高、速度快,碧水绿荫、环境优美的生态园林型西区已初见规模,东区开发区也开始启动。 房地产开发投资健康发展。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1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住宅投资完成4.51亿元,占50%,土地购置面积和土地开发面积分别完成47.8万平方米和65.2万平方米,分别下降43.9%和上升27.1%。竣工房屋面积34.9万平方米,增长20.2%,销售商品房27.4万平方米,下降10.5%,其中住宅销售占84.4%。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增速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城镇与农村市场同步增长。县及县以上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71.64亿元,增长19.2%,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县以下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46.24亿元,增长12.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增长快、比重大。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5.23亿元,增长17.6%,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市场份额达80.8%;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8.87亿元,增长15.7%,市场份额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达16%。 各类经济均保持快速发展,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全市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64.75亿元,增长11.6%;私营经济零售额20.77亿元,增长19.2%;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增长8.8%;其他经济增长7.8%。 六、对外经济 进出口贸易实现新跨越。全年外贸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上年突破10亿美元的基础上,仅用一年的时间再次逼近20亿美元大关,达到19.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8%。其中出口9.04亿美元,增长29.0%,总量居全省第七位;进口10.01亿美元,增长46.9%。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30.4%,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魏桥创业集团等20家骨干重点企业出口膨胀快,完成8.1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额的90%。加工贸易成为外贸出口的主要拉动力量,增幅比一般贸易高出近40个百分点,对全市出口的贡献率提高到74%以上,加工贸易增幅和占比均列全省首位。在纺织服装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机电产品、农副产品、终端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其中机电产品增幅达到35%以上。 利用外资大项目取得快速发展,外资两项指标位次前移。全年新批合同外商投资4.83亿美元,实际外商投资3.47亿美元,增长3.1%,总量分别列全省第九位和第八位,均比上年提前了1个位次。新批在建和签订合作协议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有22个,其中在建项目14个,在世界500强排名前20位的企业里有2户已落户滨州。境外上市成为大规模利用外资的新热点,魏桥纺织成功在香港股市扩股,邹平西王集团、博兴京博集团等5家企业境外上市取得实质性进展;盟威汽车轮毂、普瑞富尔特纸业、魏桥恒富染织等过千万美元大项目相继签约建设。 劳务输出实现重大突破。2004年我市开辟了日本、韩国、俄罗斯、新加坡、卡塔尔等多个国家的劳务市场。劳务输出共320人次,增长267%,完成劳务输出营业额192万美元;新签订劳务输出合同1200多人次,均创我市劳务输出历史新高。境外企业发展迅速,审批3个项目,境外投资560万美元,在谈项目8个,投资额均过千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4053.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0.2公里,比上年增加14.8公里。滨博高速公路滨州黄河大桥、东绕城线、大济路埕口至无棣段等重点工程竣工通车。滨大高速公路、220国道一级路改造等工程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大高至鲁冀界、辛庄子至邓王段等重点项目已完成了初步设计和招标工作,正在积极办理征地手续。农村公路建设完成3231公里,大中桥梁21座809延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64%和318%。惠青大桥、220国道与南外环连接线、天海大道等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场站建设步伐加快。全市有3000多个村设了站牌,94%的行政村通了客车。 运力结构进一步优化。年末全市营运车辆达到3.90万辆,其中营运客车0.29万辆2.79万个座位,营运货车3.61万辆6.89万个吨位,全年完成客运量178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6.1亿人公里,分别增长9%和5%;完成货运量2226万吨,货运周转量16.4亿吨公里,分别增长5.3%和6.2%。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35亿元,增长10.9%。电信业务总量5.42亿元,增长37.5%。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13.0万门,全年新增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用户19.16万户,达到95.6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88.0万户,增长48.4%,电话普及率达到49.8部/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数达到42674户,智能公话4663部。 旅游业继续良性发展。景区点建设和城市基础旅游设施、配套设施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孙子兵法城一期工程(武圣府)“十一”前主体全面完工对外开放,接待能力与旅游收入实现了翻番;无棣碣石山旅游区一期工程,当年开工建设,当年“十一”前竣工开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中海总投资预计近5亿元的国际会展中心、“航母”餐饮娱乐城、七星别墅(中海宾馆)3号建筑群三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完工,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海环海路全面完成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月亮湾浴场、情人岛和天、地、人三桥全部建设完工投入使用,中海旅游风景区初具雏形。旅游从业者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增3星级宾馆2家,星级宾馆总数发展到了11家,旅行社由上年的33家发展到了37家,全市持证导游发展到了413人,从业者素质大幅度提高。旅游收入继续稳定增长。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225.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2.7亿元,增长14.0%;接待海外过夜游客1025人次,增长82.7%,实现外汇收入19.27万美元,增长45.3%。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2.79亿元,增长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