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实力提高幅度较大。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3.19亿元,增长30.7%。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2.01亿元,增长43.7%,增幅居全省第2位,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4.9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支出36.87亿元,增长32.8%,较好地支持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全市各项重点工程建设。县区级财力逐步增强,位次普遍提升。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过2亿元的县区由上年的2个发展为5个,其中4个县区在全省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排名中上升17—28个位次。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过千万元的乡镇达18个,其中过2000万元的乡镇9个,新增4个,过6000万元的2个。 金融形势稳定,存贷款适度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41.8亿元,比年初增加48.82亿元,增长16.7%。其中,企业存款余额78.12亿元,较年初增加11.23亿元,增长16.8%;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2.33亿元,较年初增加21.16亿元,增长11.1%。人民币各项贷款持续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77.16亿元,剔除不可比因素,全年新增贷款37.98亿元,增长15.4%。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增加30.31亿元,增长18.7%,占全部贷款增加额的79.8%,其中农业信贷投入显著增加,全年增加10.47亿元,占全部贷款增加额的27.6%。中长期贷款持续增加,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稳定增长,住房和汽车仍然是个人消费信贷的投放热点。金融机构经营效益明显改善,当年实现盈利3.75亿元,比上年增盈3.44亿元。 保险业快速健康发展。共有10家全国性保险公司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及营销服务部,包括5家寿险公司和5家产险公司,此外还有2家产险公司正在筹建之中。全年保费收入实现9.32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95亿元,增长17.1%;人身险保费收入7.37亿元,增长24.9%。财产险和人身险的比重分别为21%与79%。全年累计支付赔款和给付1.44亿元,增长22.8%。 九、科学技术 高新技术产业步入快速良性发展轨道。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1.33亿元,比上年增长97.9%,增速继续保持全省17市之首,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8%,比年初增长1.9个百分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67家。 科技载体和科技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科技大厦和科技广场建设接近尾声,建成了科技厅和太空厅。新上科技富民、科技创业工程项目126项,总投资7.7亿元,增加农业新品种31个、工业新产品25个。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引进科技成果220项、科技人才750人,解决技术难题130项。 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落实省以上科技项目51项、拨款672.3万元,无偿拨款占全省的5.0%。奖励科技成果345项,接收清华大学博士生40名,在全国40个实践基地中名列第一。组织了“三新”(新技术、新成果、新专利)推介会,签订意向23项,合作金额1.98亿元。成功举办了第三届“新浪滨州”科技活动周,开展了科技六下乡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服务活动。组织52个产品参加了第五届中国高新技术专利产品博览会。专利申请199件,增长26.85%。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311家,各类民营科研机构发展到77家,2家企业获国家科技创新促进奖,4个单位、3名个人获省技术市场科技金桥奖,7项成果获省级科技奖励。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成绩突出。名牌战略取得了新进展,10种产品被确认为“山东名牌”。源头抓质量有了新保障。共监督检查企业1563家,产品2738个批次,企业和产品合格率分别为86.7%和88.3%,合格率分别比上年提高0.7和1.3个百分点;完成检测计量器具3.5万台(件),检验特种设备8000余台(套),棉花检验5.8万吨,分别比上年提高15%、24%和28%;为全市1329家企业建立了电子质量档案,指导49家食品加工企业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为40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提供了咨询服务,使全市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和通过ISO9000认证的企业分别达到了144家和193家。服务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为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服务3800余人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190余项。其中,帮助京博集团等9家企业建立和完善了计量合格体系确认;帮助西王集团等5家企业被确认为山东省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示范单位,8家企业的11种产品获得了国际标准认可证书;指导6家企业的11个产品通过了3C认证。行政执法工作有了新加强。全面推行了区域监管责任制,把全市划分为35个责任区,将执法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员。全年,共检查产商品货值5000余万元,查处制假案件517起,取缔制假售假窝点68个,为企业和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 气象基本业务继续保持一级水平。全年综合目标考核列全省第五名,比上年前进四个名次;基础业务质量考核连续十年达一级目标,被省气象局授予“山东省气象局业务明星单位”荣誉称号;获得“全省气象服务先进集体”称号。气象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高。MICAPS2版业务平台在全市投入业务运行,全面完成预报平台的升级改造、研制开发的发报传输系统、农业专家系统等全部投入业务运行。中韩合作的沙尘暴观测项目投入业务运行;土壤湿度观测设备已完成安装调试;建立了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防灾减灾工作成效显著。全年组织作业32次,其中增雨作业19次,防雹作业13次,发射炮弹6800余发,火箭弹24枚,防雹增雨总效益8000万元。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各项教育事业协调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普通高等学校3所,招收本专科生10334人,在校生25737人,比上年增加6749人;滨州学院从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我市普通本科院校增加到2所,人均高等教育资源进入全省前列。普通高中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现有普通高中23所,招生24717人,增加4182人,增长20.4%;在校生64163人,增加10471人,增长19.5%。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2004年的高考中,我市实现重点本科和普通本科上线人数双提高,重点本科增长24.6%,普通本科增长15.8%,10名考生考入清华、北大,创历史新高。中等职业教育步入健康发展轨道。中等职业学校9所,招生9871人,在校生25107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28.12%。九年制义务教育由“五四”学制向“六三”学制的过渡已基本完成,实施水平进一步提高。小学649所,招生45467人,在校生256075人,学龄人口入学率99.86%,在校生巩固率99.93%,毕业生升学率99.37%;初中161所,招生48981人,在校生176409人,学龄人口入学率99.62%,在校生巩固率99.91%,毕业生升学率53.96%(不含技工学校)。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也有较大发展。特殊教育学校8所,在校生595人,残疾儿童入学率90%以上。幼儿园595所,在园幼儿73022人。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40535人,其中专任教师33400人,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9.38%、97.32%和88.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