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3 滨州市统计局

2004年,是全市上下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面执行“发展是主题、调整是主线、招商是重点、实干是关键、稳定是基础”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大投入,国民经济发展呈现出总量扩张、增速加快、质量提高、需求旺盛的良好局面,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开始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1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2%,增速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为十年来的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7亿元,增长8.6%;第二产业增加值300.1亿元,增长24.1%,其中工业增加值258.06亿元,增长25.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0.5%,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增加值138.7亿元,增长10.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133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1708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6.5%。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推进,市属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完成改制,滨化集团、交运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成功改制。资本运营力度进一步加大,通过拍卖、协议、挂牌等多种变现方式,变现国有资产2亿多元。证券工作取得新突破。滨州活塞首发上市,募集资金3.2亿元。魏桥纺织成功实施上市后的再融资,募资额6.95亿元。重点支持的20个经济强镇带动作用日趋明显,重点支持的20个弱乡镇逐步改变落后面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行政审批和收费进一步规范,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效率明显提高。投资体制改革、价格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共引进市外项目2578个,其中投产项目1077个,在建项目1501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34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11.0%。合同利用境外资金4.83亿美元,实际利用境外资金3.47亿美元,增长3.1%。

非公有(民营)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63.5亿元,增长22.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7%,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7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4.4%。民营经济实交税金21.22亿元,增长99.3%,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49.9%,比上年提高15.2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矛盾: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较突出,第三产业有待加快发展;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有待于建立;财政收支矛盾、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压力有待于缓解等。

二、农业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2004年,我市各级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落实各项“涉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全市用于“三农”的财政资金达32820万元,增长33.5%;兑现农机、农资补贴资金3880万元;对全市小麦种植进行直接补贴,将3000万元直补资金发放到户,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安排农业土地治理项目10个,规模12.5万亩,总投资4351万元,产业化经营项目3个,总投资1166万元。一年来,通过取消特产税、减免农业税等措施减轻农民负担1.89亿元,农民人均减负63.12元。

农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51.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2%。农业与林牧渔业之比由上年的59.7:40.3变化为58.4:41.6。种植业中粮棉发展突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44.15万亩,比上年减少10.7%。粮食总产185.16万吨,增长1.4%。其中,小麦、玉米单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分别达397公斤和447公斤。棉花种植面积再创新高,达243.05万亩,增长28.7%,产量19.77万吨,增长46.0%。其他主要农牧业产品产量均保持稳定较快发展。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市新增造林面积7.5千公顷,森林覆盖率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2004年全市全部木材产量达到19768立方米。全市花卉企业发展到330个,从业人员2800人,花农达到900人,花卉温室(棚)面积达到27.3万立方米。2004年全市有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240公顷。

畜牧生产稳中有增。全市肉类总产量27.78万吨,增长16.7%;禽蛋产量20.06万吨,增长1.5%;奶牛发展形成规模,已达到4.25万头,增长67.9%,牛奶产量12.12万吨,增长53.6%。

渔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水产品总产量31.37万吨,比上年增长12.3%。其中海洋捕捞8.7万吨,海水养殖11.06万吨;淡水养殖10.8万吨。

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进程加快。全市共建成年销售收入2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15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296家,亿元以上企业38家。龙头企业带动新建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万亩,县级以上农业标准化基地65个,面积144.15万亩;无公害级以上农产品基地面积60万亩,44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农村用电量8.25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4.6%。有效灌溉面积293.11千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87.42千公顷。通汽车村数比重上升到99.2%,通电话的村达到100%,自来水受益村数比重上升到82.1%。农业机械化程度稳定提高。年末农机总值达到21.4亿元,增长1.2%。农用机械总动力466.58万千瓦,增长1.3%。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10659台,增加16.4%;自走式联合收获机达1256台。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356.9千公顷、417.2千公顷和234.9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2004年,全市大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成效显著。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141家,达到556家,实现增加值217.06亿元,比上年增长36.7%,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增速高10.2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41.8%。拉动GDP增长10.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66.65亿元,增长44.2%;集体工业增加值9.45亿元,增长17.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17.83亿元,增长3.6%;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49.46亿元,增长47.7%,比全市平均增速快近11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8.9%,比上年提高近13个百分点,有力地带动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轻工业发展继续领先于重工业。全年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42.02亿元,增长42.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4.4%;重工业完成增加值75.04亿元,增长36.3%,增速比轻工业慢6.6个百分点。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57.08亿元,增长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