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3 聊城市统计局

建筑业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生产有所下降,但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市拥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158家,比上年增加30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1.40亿元,减少13.4%;实现利税2.15亿元,增长36.9%;实现利润0.7亿元,增长42.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总产值19.60亿元,增长25.8%;实现利税0.52亿元,增长15.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宏观调控成果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7.80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增速回落了13.4个百分点。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额350.85亿元,增长19.3%,回落15.8个百分点。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3.05亿元,增长159.0%;第二产业投资288.74亿元,增长20.9%;第三产业投资59.01亿元,增长13.2%。一、三产业投资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05个百分点,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均有大幅度的增长。

工业投入稳定增长。全年工业完成投资280.41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增速回落了32.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257.85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73.5%;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完成投资22.55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6.4%。房地产开发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完成投资额23.90亿元,增长19.6%。其中商品房开发投资15.0亿元,增长31.7%。商品房销售额20.0亿元,增长22.0%。资金到位情况良好。全年到位资金397.00亿元,增长20.1%,其中自筹资金占资金来源的70%。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持续旺盛。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80 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批发业实现零售额33.00亿元,增长24.6%;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80.26亿元,增长12.5%;住宿业实现零售额 1.73亿元,增长27.5%;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2.48亿元,增长31.1%。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实现零售额 210.42亿元,增长17.7%,增长幅度高出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零售额9.93个百分点。

城乡市场兴旺发展。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成效明显。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0.47亿元,增长16.9%,市场份额为 25.9 %;县以上城镇实现零售额99.28亿元,增长16.5%,市场份额达到36.5 %;县以下农村实现零售额102.05 亿元,增长15.8%,市场份额达到37.6%。

各类商品普遍购销两旺。全市人民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与人民生活相关的商品粮油与肉禽蛋类零售额增长50.85%,服装鞋帽、针织品增长26.2%,化妆品增长31.5%,日用品增长30.5%,书报杂志增长19.3%。与消费升级密切相关的家电音像器材、通讯器材、汽车、金银珠宝消费分别增长18.3%、21.4%、21.9%、26.9%。

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9954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6.1%;其中出口61079万美元,增长32.8%;进口38464万美元,增长116.2%,实现贸易顺差22615万美元。出口骨干带动作用明显。全年出口超过5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 24家,共出口46167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5.6%。出口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全市拥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77家,比上年增加17家。

利用外商投资健康有序发展。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0个,比上年下降39.0%;合同利用外资16147万美元,下降14.0%;实际利用外资6945万美元,下降33.0%。全年新批过千万美元的大项目7个,并实现了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的突破。

六、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公路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国省、县乡、村镇级公路通车里程12561公里。其中村镇公路7970公里;高速公路134.7公里。完成公路客运周转量224461万人公里,增长15.0%。公路货物运输量达1891万吨,增长20.0%;货运周转量304643万吨公里,增长22.0%。

邮电通信业蓬勃发展。2006年完成电信业务收入13.9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年末交换机容量达到403.88万门。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92.87万户;无线市话15.77万户,减少23.0%;移动电话用户184.89万户,增长35.9%。互联网用户 10.12万户,增长49.5%。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0815万元,增长15.7%。函件3472万件,增长18.4%。特快专递135.64万件,增长71.3%。积极拓展服务业务外延,支持农业发展。年末全市村级邮政配送服务点已达2435个,配送站点的规范率达到100%。

旅游业生机勃勃。全年接待国内游客496.1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4.78亿元,增长14.9%。其中三个黄金周接待国内游客207.74万人次,增长9.0%,占全年接待国内游客的41.9%,实现旅游收入6.68亿元,增长12.6%,占全年旅游收入的27.0%。接待海外游客1.39万人次,增长68.0%;旅游外汇收入872.2万美元,增长78.0%。入境旅游前五位客源地为港澳台、韩国、日本、东南亚、美国。

七、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境内财政收入76.14亿元,同口径对比增长43.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4亿元,增长30.38%。全市共完成各项税收61.95亿元,增长43.1%,其中国税完成40.18亿元,增长58.5%;地税完成21.77亿元,增长21.4%。地方财政支出59.94亿元,增长25.2%。其中科技三项费支出0.85亿元,增长41.3%;城市维护费支出4.52亿元,增长18.6%;教育事业费支出9.88亿元,增长8.5%。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增长,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582.36亿元,比年初增加54.03亿元。其中企业存款80.88亿元,增加13.95亿元;居民储蓄存款402.84亿元,增加43.87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80.86亿元,增加64.95亿元。短期贷款357.66亿元,增加46.96亿元;中长期贷款102.67亿元,增加20.28亿元。

保险业发展迅速。2006年全市有保险公司14家,比上年增加3家,保险代理公司6家。全年保费收入11.58亿元,增长17.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18亿元,增长40.7%;人身险保费收入8.40亿元,增长10.9%。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3.31亿元,增长43.4%。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2.04亿元,增长57.5%;人身险给付金额1.27亿元,增长25.5%。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喜结硕果,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2006年争取国家各类计划项目21项,其中国家“863”项目2项,争取资金1212万元。争取省级各类计划项目28项,资金721万元。全市取得科技成果186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5项,国内领先水平的96项,国内先进水平79项,省内先进水平6项。知识产权工作成效显著。全年专利申请量1085件, 比上年增长34.5%,其中发明160件,占申请数的比重为14.8%。获授权专利484件,增长91.3%,其中发明专利43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