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3 聊城市统计局

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3家,比上年增加10家。科技特派员工程成绩显著。目前全市科技特派员队伍已发展到1777人,其中吸引市外科技特派员274人。

教育整体水平稳步提升。2006年全市本专科录取20847人,总录取率达53.8%。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7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25%。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参加了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和山东省文化产业博览会,进一步促进了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首届江北水城合唱节和聊城市消夏艺术节开展的有声有色。全市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7个,在国内演出992场。公共图书馆9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0个,文化事业机构数170个。全年共出版报纸4种、杂志2种、图书58种。

广播电视紧紧围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工作,准确地报道了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来聊视察的重大新闻,成功完成对文化旅游节、山东省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和首届江北水城合唱节三个重大文化盛事的报道。网络建设和“村村通”工程步伐加快。县级广播电台9座、电视台9座。发展有线电视用户36.55万户,增长21.3%。农村有线电视光缆网络工程建设投资1.7亿元,网络覆盖全市所有乡镇驻地和邻近自然村,传送有线电视节目40多套。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用户20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

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年末共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44 所,其中医院、卫生院190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9所,妇幼保健机构9所。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24万张,增长7.4%。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57万人,增长3.7%。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6322人,增长5.1%。全市有202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受益人口达100万人次。公共卫生“两个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增强。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实现体育发展的新突破。全年全市在世界锦标赛和国家级比赛中共夺得金牌9枚、银牌6枚、铜牌5枚。在山东省第21届运动会上,全市运动健儿在13个大项的激烈角逐中,取得了25枚金牌的历史最好成绩,并首次获得优秀运动员金牌数量奖、优秀运动员竞赛成绩奖、体育道德风尚奖等三项大奖。成功举办了中美滑水明星对抗赛、中英国际男篮对抗赛等国际赛事。成功申办了第11届全运会部分比赛项目的分赛场。聊城体育公园和聊城市体育中心正在筹建之中。

九、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市承载服务能力提升。2006年全市完成城建投资21.0亿元,其中城区6.9亿元。全市新增城市道路面积180万平方米。新增用气人口50万人,燃气普及率达到85%。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万吨/日。新增自来水供水能力4万吨/日。新增供热面积720万平方米。新增公交车辆99标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9%。年末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0%,绿化覆盖面积5920公顷。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已于12月12日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的技术评估。通过开展创模工作,城市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环境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全年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98.6%,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城市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为0.097毫克/立方米、0.053毫克/立方米和0.026毫克/立方米,分别比去年下降2.0%、7.0%、7.1%。主要污染物SO2、COD排放量分别下降2.5%、4.5%,为全面完成“十一五” 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实施“四河一湖”碧水行动计划和小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规划,徒骇河、马颊河、卫运河出境断面水质有了明显改善,小运河、东昌湖水质基本达到了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环境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各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连续监测和空气质量日报。深入开展了环境空气、城市降水、河流湖库、城市环境噪声和污染源监测。

十、人民生活与物价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74元,比上年增长16.1%,人均消费性支出6765元,增长11.0%;农民人均纯收入3948元,增长14.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07元,增长  11.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含乡镇办属单位)13588元,增长12.7%。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城市恩格尔系数为31.05%,比上年降低2.87个百分点。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8.4%。食品消费追求高档,家庭耐用品趋向高档化、智能化。

市场物价走势平稳。2006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40%。

十一、人口与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年末全市总人口572.82万人,比上年增加3.32万人,增长0.58%。人口出生率为9.37‰,死亡率4.94‰,自然增长率4.43‰。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企业参加养老保险职工28.62万人,比上年增长10.8%,收缴率96.6%。为企业离退休人员支付养老金5.38亿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职工10.36万人,增长11.6%。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7.27万人,享受失业保险人数2.42万人,发放保险金0.38亿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4.7万人,收缴医疗保险费2.96亿元,支付医疗保险费2.03亿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7.91万人,增长14.4%。农村养老保险稳步发展,参保农民32万人,领取养老金农民有0.72万人。

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成效显著。全市积极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接收捐款681万元。福利彩票销售额1.00亿元,下降1.9%。城市低保实行动态化管理,参加低保人数为5.20万人,拨付救济资金0.44亿元。农村低保救济人数3.87万人,拨出救济款项684万元。全市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含敬老院)128个,社会福利企业45个,安置残疾人1500人。

注:1.2006年统计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或初步核算数。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