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2个,艺术表演场所10个,公共图书馆11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2个,博物馆6个,文物保护机构13个。文化出版业进一步繁荣。全年共出版各类刊物9种,报纸5种。广播电视覆盖面继续扩大,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51.7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96.44%,电视人口覆盖率95.25%。 卫生事业平稳发展。全市现有各类卫生机构1181个,其中医院107个,卫生院149个,专科防治所、站1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5个,妇幼保健机构13个。年末各类卫生人员3376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8528人,医疗床位20549张。农村村卫生室5756处,共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2443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水平有新的提高。在参加全国比赛中,获金牌16枚,银牌8枚,铜牌11枚;在参加全省比赛中,获金牌50枚,银牌42枚,铜牌74枚。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在全省继续保持较好位次。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化进程加快。“绿亮清”工程继续实施,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高。全市城市建设投资完成30.34亿元。济宁市区绿化工程完成建设投资9695万元,绿化覆盖率达到39%,人均拥有公共绿地9.8平方米。明亮工程完成投资2300万元,安装和改造86条道路的路灯共计2183盏。清洁工程完成投资58725万元。市区污水处理工程完成投资16700万元。济宁市区城市公用事业发展迅速。日供水能力达到60万立方米/日,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9.8%,用气普及率达到98.6%,集中供热面积612万平方米,新增60万平方米。新增公交车辆286辆,增加延伸线路1条。济宁市区年内新修道路2条,维修1条,全年新增道路3.3公里,面积10.38万平方米,道路总长度达594.9公里,排水管道长度为519.85公里。 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全市共完成环保污染治理投资28.72亿元,其中城市建设环保投资12.5亿元,“三同时”环保投资2.92亿元,老污染源治理投资11.73亿元,微山湖湿地生态建设及塌陷地复垦投资1.57亿元。环境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为96%,执行合格率为100%;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13个,关停污染重、能耗高、浪费资源的企业47家。环境污染得到进一步控制,全市地表水水质明显改善,主要河流、湖库COD浓度较上年平均下降8%,城市饮用水源达标率达到100%;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保持良好水平,大气污染指数平均为74,全年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天数为338天。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户籍)811.83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15.40万人,女性人口396.43万人;农业人口596.08万人,非农业人口215.7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8.36万人,出生率为10.34‰;死亡人口4.12万人,死亡率为5.1‰;全年净增加人口6.05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24‰。 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全年人均总收入12927元,增长11.8%。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11996元,比上年增加1257元,增长11.7%;人均消费支出7126元,增长5.3%。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5.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比上年增加462元,增长11.2%;人均生活费支出2821元,增长11.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8.7%。 居住条件持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0.8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2.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3平方米。 劳动就业稳定。全市城镇实现就业再就业8.53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3万人;“4050”等困难群体再就业675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80万人,其中市外输出新增8.23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3.25%,低于省里下达的4%的控制目标。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9.7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1.5万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70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2.4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2.20万人,完成任务的101%;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6.30万人,完成任务的101%。全市共征缴企业养老金10.61亿元,征缴失业金15032万元,征缴机关事业养老金7.67亿元,征缴医疗保险基金6.28亿元,征缴工伤保险基金5810.8万元,征缴农村养老保险费1185.8万元。共为87692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9.16亿元,为47591名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8.7亿元,支付医疗保险金4.39亿元,支付工伤保险金3349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城市低保对象2.19万户、4.78万人,发放低保金5930.5万元;救助农村低保对象1.89万户、4.13万人,发放求助金1289.1万元;供养农村五保1.96万人,2006年投入供养资金3728.7万元。2006年末全市各类可提供食宿的收养型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7万张,收养各类人员1.5万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394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22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83亿元,接受社会捐赠1344.2万元。 社会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低保为主体、临时救济为补充、社会互助为辅助、优惠政策相配套、基层社区组织为依托的“五位”一体社会救助体系。2006年全市城市低保人数4.78万人,年投入低保金5930.5万元;农村低保人数4.13万人,年投入低保金1289.1万元。 注:1、公报所列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增加值指标为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所列各项数字均为省统计局核定的年快报数或初步核算数。 3、公报中所列部分数据因统计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变化等因素,上年基数有所调整,增长速度是根据调整后的基数计算的。 |